大螟天然庇护所及人工饲料的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 ·转基因植物生态风险概述 | 第14-15页 |
| ·杂草化 | 第14页 |
| ·基因流 | 第14-15页 |
| ·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 第15页 |
| ·加速靶标害虫的抗性 | 第15页 |
| ·产生新病毒 | 第15页 |
| ·害虫对BT的抗性及其治理 | 第15-21页 |
| ·Btδ-内毒素蛋白的杀虫机理 | 第15-16页 |
| ·害虫Bt抗性发展及机制 | 第16-18页 |
| ·害虫抗性进化的模拟 | 第18-19页 |
| ·害虫抗性治理的原理 | 第19-21页 |
| ·转基因抗虫水稻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 ·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品种选育 | 第21页 |
| ·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生态风险 | 第21-22页 |
| ·大螟对Bt抗虫水稻的风险 | 第22页 |
| ·水稻害虫Bt抗性治理 | 第22-23页 |
| ·昆虫人工饲料及其在BT抗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 ·昆虫人工饲料的组成 | 第23-24页 |
| ·人工饲料的营养平衡 | 第24页 |
| ·人工饲料的理化性质 | 第24-25页 |
| ·人工饲料在昆虫Bt抗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25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大螟在转基因水稻田的发生规律 | 第27-3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 ·供试材料 | 第27页 |
| ·大螟种群发生规律调查 | 第27页 |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7页 |
| ·调查时间与方法 | 第27页 |
| ·蛹重秤量 | 第27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 ·大螟的发生密度 | 第28页 |
| ·大螟的空间分布型 | 第28-29页 |
| ·大螟的发育进度 | 第29-30页 |
| ·转基因水稻残存大螟的蛹重 | 第30-31页 |
| ·讨论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大螟在天然庇护所的发生动态和规律 | 第32-3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页 |
| ·田间寄主范围调查 | 第33页 |
| ·田间危害密度与发育进度调查 | 第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 ·大螟的寄主种类及不同寄主上大螟的发生程度 | 第33-34页 |
| ·不同世代大螟的寄主种类与虫口密度 | 第34页 |
| ·不同寄主上大螟的发育进度 | 第34-36页 |
| ·讨论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大螟的寄主选择性研究 | 第37-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 ·不同寄主植物上大螟幼虫的生长发育 | 第37页 |
| ·不同寄主上大螟蛹重的比较 | 第37页 |
| ·大螟成虫对各种寄主的产卵选择 | 第37页 |
| ·田间寄主选择性试验 | 第37页 |
| ·数据统计 | 第37-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 ·不同寄主植物上大螟幼虫的生长发育 | 第38页 |
| ·不同寄主植物上大螟的蛹重 | 第38-39页 |
| ·大螟成虫的产卵选择性 | 第39-40页 |
| ·大螟在田间的寄主选择性 | 第40页 |
| ·讨论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大螟人工饲料正交筛选研究 | 第42-5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8页 |
| ·材料的准备 | 第43-44页 |
| ·试验设计 | 第44-48页 |
| ·数据分析 | 第4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 ·第1批正交试验 | 第48-49页 |
| ·第2批正交试验 | 第49页 |
| ·第3批正交试验 | 第49-50页 |
| ·第4批正交试验 | 第50-53页 |
| ·第5批正交试验(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 第53页 |
| ·最佳饲料配方 | 第53页 |
| ·讨论 | 第53-55页 |
| 第六章 总讨论 | 第55-58页 |
| ·大螟对转基因抗虫水稻的抗性风险及治理对策 | 第55-56页 |
|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第56-57页 |
| ·今后研究的方向 | 第57-58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8-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作者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