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重庆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污染特性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1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33页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发展状况第9-16页
     ·城市生活垃圾构成及变化趋势第9-12页
     ·城市生活垃圾中重金属的来源及变化趋势分析第12-14页
     ·垃圾处理技术应用现状第14-16页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第16-18页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污染特性研究现状第18-27页
     ·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形成机理第19-20页
     ·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来源及组成第20-21页
     ·影响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行为特性的因素第21-23页
     ·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特性的研究方法第23-27页
   ·垃圾焚烧飞灰有机物污染特性研究状况第27-28页
   ·垃圾焚烧飞灰的处理处置研究现状第28-31页
     ·垃圾焚烧飞灰的固化/稳定化第29-30页
     ·飞灰中重金属的分离提取第30-31页
   ·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第31-33页
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第33-35页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3-34页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34-35页
3 重庆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分布特征研究第35-44页
   ·实验仪器及药品第35页
     ·实验药品第35页
     ·实验仪器第35页
   ·实验方法及步骤第35-36页
     ·飞灰样品的采集第35页
     ·样品分析前处理第35-36页
     ·飞灰样品的消解第36页
     ·分析测试方法第36页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36-42页
     ·飞灰的粒径分布第36-38页
     ·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总量分析第38-40页
     ·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的粒径分布特征分析第40-42页
   ·小结第42-44页
4 重庆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浸出特性研究第44-50页
   ·实验仪器及药品第44页
     ·药品第44页
     ·仪器第44页
   ·实验方法及步骤第44-45页
     ·样品处理第44页
     ·飞灰的腐蚀性鉴别第44-45页
     ·飞灰的浸出毒性鉴别第45页
     ·pH 值对重金属浸出的影响第45页
     ·液固比对重金属浸出的影响第45页
     ·浸出时间对重金属浸出的影响第45页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45-49页
     ·垃圾焚烧飞灰腐蚀性鉴别第45页
     ·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浸出毒性第45-47页
     ·pH 值对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浸出的影响第47-48页
     ·液固比对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浸出的影响第48页
     ·浸出时间对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浸出的影响第48-49页
   ·小结第49-50页
5 重庆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第50-56页
   ·实验仪器及药品第50-51页
     ·实验药品第50页
     ·实验主要仪器第50-51页
   ·实验步骤及方法第51-52页
     ·样品的预处理第51页
     ·形态分析方法第51页
     ·形态分析步骤第51-52页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52-55页
     ·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数据第52-53页
     ·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形态分布规律第53-55页
     ·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形态分布与不同季节的关系第55页
   ·小结第55-56页
6 重庆垃圾焚烧飞灰中砷的污染特性第56-62页
   ·药品及仪器第56-57页
     ·药品第56页
     ·仪器第56-57页
   ·实验方法第57-58页
     ·实验方法第57页
     ·飞灰样品的分析前处理第57-58页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58-61页
     ·飞灰中砷的含量分析第58页
     ·砷的粒径分布特征第58-59页
     ·砷的浸出毒性第59页
     ·不同条件对砷的浸出的影响第59-60页
     ·砷的形态分析第60-61页
   ·结论第61-62页
7 重庆垃圾焚烧飞灰中汞的污染特性第62-68页
   ·药品及仪器第62-63页
     ·药品第62-63页
     ·仪器第63页
   ·实验步骤及方法第63页
     ·飞灰的预处理第63页
     ·飞灰的消解第63页
     ·飞灰中汞的浸出特性第63页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63-67页
     ·飞灰中汞含量分析第63-64页
     ·飞灰中汞的粒径分布特征第64-65页
     ·飞灰中汞的浸出特性第65-67页
   ·小结第67-68页
8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7页
附录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权利的诉求与放弃--以“佘祥林案”和“李成宪案”为分析对象
下一篇:社会公平的法律调节机制探析--以当代转型期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演进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