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机化发展的城乡交错带景观规划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城乡交错带的相关概念 | 第11-12页 |
·城市边缘 | 第11页 |
·郊区 | 第11页 |
·城乡结合部 | 第11-12页 |
·城乡交错带 | 第12页 |
·城乡交错带景观的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有机的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有机的定义 | 第13页 |
·有机理念的探索历程 | 第13-14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4-19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8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8-19页 |
第2章 引言 | 第19-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选题原因 | 第20-22页 |
·城市迅速发展的教训 | 第20-21页 |
·缺乏地域景观的保护与传承 | 第21页 |
·缺乏针对城乡交错带景观规划的深入研究 | 第21页 |
·缺乏对发达国家相关规划理论借鉴的经验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发挥城乡交错带的生态防护功能 | 第22页 |
·突出地域特征,确保城乡可持续发展 | 第22页 |
·利用区位优势,提高景观经济效益 | 第22-23页 |
·可为城市与乡村景观规划提供参考 | 第23页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23-25页 |
·界定原则 | 第23页 |
·界定方法 | 第23页 |
·研究对象 | 第23-25页 |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第3章 城乡交错带景观的基本属性与现状问题分析 | 第26-34页 |
·城乡交错带区域特征 | 第26-27页 |
·城市化的前缘区 | 第26页 |
·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 | 第26页 |
·城乡关系的协调区 | 第26页 |
·生态压力的缓冲区 | 第26-27页 |
·城乡交错带景观属性 | 第27-30页 |
·景观组成元素的矛盾性 | 第27页 |
·景观功能的多样性 | 第27-28页 |
·景观边界的不确定性 | 第28页 |
·景观类型的叠加性 | 第28页 |
·景观特征的过渡性 | 第28-29页 |
·景观空间类型的双重性 | 第29-30页 |
·城乡交错带景观现状问题 | 第30-34页 |
·景观破碎度高,景观功能退化 | 第30-31页 |
·城乡连续性受阻碍 | 第31页 |
·景观性能单一,综合效益低下 | 第31页 |
·地域性与自然特征丧失 | 第31-32页 |
·生态格局的破坏 | 第32-34页 |
第4章 城乡交错带景观与有机化发展关联性分析 | 第34-47页 |
·城乡交错带景观与有机的本质联系 | 第34-37页 |
·有机体的本质 | 第35页 |
·城乡交错带景观的本质 | 第35-37页 |
·城乡交错带景观与有机整体性的关联 | 第37-42页 |
·城乡交错带景观的表象层面与有机化发展 | 第37-40页 |
·城乡交错带景观结构层面与有机化发展 | 第40-41页 |
·城乡交错带景观内涵层面与有机化发展 | 第41-42页 |
·城乡交错带景观与有机生长性的关联 | 第42-45页 |
·景观变迁与有机生长 | 第42-43页 |
·城乡交错带景观的有机生长性 | 第43-44页 |
·城乡交错带景观变化的动力因素 | 第44-45页 |
·城乡交错带景观与有机发展结合的可行性 | 第45-47页 |
第5章 基于有机化发展理念的城乡交错带景观规划 | 第47-78页 |
·有机发展理念的引入 | 第47-48页 |
·基于有机发展的城乡交错带景观规划特点 | 第48-49页 |
·维护连续的自然机理 | 第48页 |
·创造有机的网络空间组织结构 | 第48页 |
·实现“新陈代谢”中的地域文化 | 第48-49页 |
·城乡交错带景观的有机化发展规划策略 | 第49-51页 |
·景观有机发展的整体性策略 | 第49-50页 |
·景观有机发展的生长策略 | 第50-51页 |
·城乡交错带景观整体性设计 | 第51-64页 |
·表象设计 | 第51-53页 |
·结构设计 | 第53-62页 |
·内涵设计 | 第62-64页 |
·城乡交错带景观的生长性设计 | 第64-71页 |
·生长设计类型 | 第65-66页 |
·生长性设计途径 | 第66-71页 |
·城乡交错带景观管理的有机发展对策 | 第71-78页 |
·形成生长的机体——实现景观的动态生长体系 | 第71-72页 |
·保证完整的机体结构——建立有序的景观布局 | 第72-74页 |
·实现有机功能体的发挥——提高景观综合效益 | 第74-75页 |
·体现有机体的吸收繁殖能力——可持续的地域特征 | 第75-76页 |
·突出机体对环境的反映能力——因地制宜的规划 | 第76-78页 |
第6章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