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调动态负荷的计算研究及实验验证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汽车空调在国内外的发展简史及现状 | 第9-10页 |
| ·空调负荷计算发展史及汽车空调负荷特点 | 第10-14页 |
| ·空调负荷计算发展史 | 第10-12页 |
| ·各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 第12-13页 |
| ·汽车空调负荷特点 | 第13-14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 第2章 计算车室冷负荷的数学模型 | 第15-34页 |
| ·导热微分方程式 | 第15-19页 |
| ·导热微分方程式的建立 | 第15-16页 |
| ·定解条件 | 第16-18页 |
| ·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定解性质 | 第18-19页 |
| ·采样函数 | 第19-21页 |
| ·广义函数 | 第19页 |
| ·扰量函数的分解 | 第19-21页 |
| ·传递函数 | 第21-26页 |
| ·单层车体的传递函数 | 第21-24页 |
| ·多层车体的传递函数 | 第24-26页 |
| ·传热传递函数 | 第26-28页 |
| ·用Z传递函数计算车室空调负荷 | 第28-33页 |
| ·用G_r(z)计算车体的得热 | 第29-32页 |
| ·用K(z)计算车体的冷负荷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车室冷负荷计算的热力学模型 | 第34-50页 |
| ·太阳辐射对车室的热作用 | 第34-41页 |
| ·太阳位置的确定 | 第34-36页 |
| ·太阳辐射 | 第36-39页 |
| ·夏季设计日逐时气温的构成 | 第39-40页 |
|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 | 第40-41页 |
| ·得热与冷负荷 | 第41-43页 |
| ·得热 HG | 第41页 |
| ·冷负荷 LQ | 第41页 |
| ·得热与冷负荷的关系 | 第41-43页 |
| ·车室的热力学模型 | 第43-49页 |
| ·车室热平衡模型 | 第43-44页 |
| ·车室各部分冷负荷的计算 | 第44-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4章 例车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0-58页 |
| ·计算程序框图 | 第50页 |
| ·计算参数 | 第50-51页 |
| ·车体规格参数 | 第50-51页 |
| ·计算条件 | 第51页 |
| ·例车计算结果 | 第51-52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 ·减小汽车车室冷负荷的措施 | 第53-56页 |
| ·降低车身围护结构的热量传递 | 第53-54页 |
| ·由玻璃窗、门引起的热量损失 | 第54-55页 |
| ·门窗缝隙泄露 | 第55-56页 |
| ·冷负荷的估算 | 第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5章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第58-67页 |
| ·实验系统 | 第58-59页 |
| ·测试方法及实验装置简介 | 第59-61页 |
| ·辐射强度的测量 | 第59页 |
| ·温度测量 | 第59-60页 |
| ·风速测量 | 第60页 |
| ·流量测量 | 第60-61页 |
| ·大气压力的测量 | 第61页 |
| ·测试结果及处理 | 第61-66页 |
| ·汽车表面太阳辐射入射角及辐射强度 | 第61-63页 |
| ·玻璃及非透明围护结构表面温度 | 第63-64页 |
| ·得热量和冷负荷 | 第64-66页 |
| ·计算值与实验值误差原因分析 | 第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