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6页 |
| ·稀土离子的理化性质及其药理作用 | 第13-16页 |
| ·稀土离子的理化性质 | 第13-14页 |
| ·稀土离子的生物效应 | 第14-15页 |
| ·稀土元素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 第15-16页 |
| ·抗凝血作用 | 第15页 |
| ·烧伤药物 | 第15页 |
| ·抗炎、杀菌作用 | 第15-16页 |
| ·抗动脉硬化作用 | 第16页 |
| ·放射性核素与抗肿瘤 | 第16页 |
| ·芦丁的结构、理化性质及其药理作用 | 第16-21页 |
| ·芦丁的结构及其提取 | 第18-19页 |
| ·芦丁的结构 | 第18页 |
| ·芦丁的提取 | 第18-19页 |
| ·芦丁的理化性质 | 第19页 |
| ·芦丁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 第19-21页 |
| ·芦丁的药理研究 | 第19-20页 |
| ·芦丁的药效学研究 | 第20-21页 |
| ·芦丁在临床方面的应用 | 第21页 |
| ·血清白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光谱性质 | 第21-28页 |
| ·血清白蛋白的结构 | 第22-23页 |
| ·血清白蛋白的理化性质 | 第23-24页 |
| ·血清白蛋白的生理功能 | 第24-25页 |
| ·血液缓冲剂 | 第24页 |
| ·营养作用 | 第24页 |
|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液体交换 | 第24-25页 |
| ·运输功能 | 第25页 |
| ·血清白蛋白的变性 | 第25-26页 |
| ·血清白蛋白的光谱性质 | 第26-28页 |
| ·紫外光谱 | 第26-27页 |
| ·荧光光谱 | 第27页 |
| ·圆二色谱法 | 第27-28页 |
| ·激光拉曼光谱 | 第28页 |
| ·小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28-34页 |
| ·稀土离子 | 第29页 |
| ·有机分子 | 第29-32页 |
| ·药物 | 第30-31页 |
| ·分析试剂 | 第31-32页 |
| ·金属有机配合物 | 第32-33页 |
| ·芦丁金属配合物 | 第33-34页 |
| ·荧光法在研究蛋白质与小分子结合反应中的应用 | 第34-39页 |
| ·荧光碎灭法确定相互作用类型 | 第34-35页 |
| ·荧光能量转移 | 第35页 |
| ·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的测定 | 第35-37页 |
| ·作用力类型的确定 | 第37页 |
| ·结合部位的确定 | 第37-38页 |
| ·结合距离的确定 | 第38页 |
| ·小分子对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 第38-39页 |
| ·课题依据和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 第二章 稀土芦丁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荧光性质 | 第46-56页 |
| ·课题背景 | 第46页 |
| ·稀土芦丁配合物的合成 | 第46-47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46-47页 |
| ·稀土配合物的制备 | 第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3页 |
| ·配合物的组成及一般性质 | 第47-48页 |
|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 第48-52页 |
| ·热重-差热分析 | 第52-53页 |
| ·紫外光谱 | 第53页 |
| ·荧光光谱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第三章 稀土、芦丁及其配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56-86页 |
| ·稀土离子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56-66页 |
| ·课题背景 | 第56页 |
|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56-57页 |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6页 |
| ·紫外吸收光谱 | 第58页 |
| ·荧光光谱 | 第58-63页 |
| ·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变化 | 第63-65页 |
| ·电化学方法 | 第65-66页 |
| ·芦丁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66-73页 |
| ·课题背景 | 第66页 |
|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66-67页 |
| ·实验方法 | 第6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7-73页 |
| ·荧光光谱 | 第67-70页 |
| ·结合力类型 | 第70-71页 |
| ·同步荧光光谱 | 第71-72页 |
| ·电化学方法 | 第72-73页 |
| ·稀土配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73-82页 |
| ·课题背景 | 第73页 |
| ·实验部分 | 第73-74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73-74页 |
| ·实验方法 | 第7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4-82页 |
| ·荧光光谱 | 第74-78页 |
| ·结合力类型 | 第78页 |
| ·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变化 | 第78-81页 |
| ·电化学方法 | 第81-82页 |
| ·结论 | 第82-83页 |
| ·稀土离子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结论 | 第82页 |
| ·芦丁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结论 | 第82页 |
| ·稀土芦丁配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结论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第四章 稀土芦丁配合物的抑菌性 | 第86-92页 |
| ·课题背景 | 第8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86-87页 |
| ·实验仪器 | 第86页 |
| ·供试菌种 | 第86页 |
| ·实验方法 | 第86-8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7-91页 |
| ·结论 | 第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2页 |
| 第五章 总结和创新 | 第92-94页 |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92-93页 |
| ·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和获奖证书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