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禅定与心理分析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前言 | 第11-17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佛学与心理学 | 第13-14页 |
·佛学与心理分析 | 第14-15页 |
·禅定与心理学 | 第15-16页 |
·研究主要内容及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分析比较法 | 第16-17页 |
2 佛学理论概述及禅定在佛学中的地位 | 第17-23页 |
·佛学理论概述 | 第17-20页 |
·禅定在佛学中的地位 | 第20-23页 |
3 禅定是什么 | 第23-28页 |
·概念 | 第23页 |
·禅定的种类 | 第23-24页 |
·禅定的修法 | 第24-26页 |
·禅定的原理及解释 | 第26-28页 |
4 禅定与心理分析内容的若干联系研究 | 第28-45页 |
·禅定的佛学内涵与心理分析中的"安其所安" | 第28-34页 |
·"苦"与基本焦虑 | 第28-29页 |
·"无我"与"自我" | 第29-30页 |
·"不昧因果"与"英雄意象" | 第30-31页 |
·"空"与"自性" | 第31-32页 |
·"立地成佛"与整合"阴影"、"阿尼玛、姆斯" | 第32-34页 |
·禅定中的"止"与心理分析中的"安其不安" | 第34-38页 |
·止的内涵 | 第34-35页 |
·"安其不安"与沙盘游戏 | 第35页 |
·"止"与沙盘游戏 | 第35-36页 |
·放松训练与"修止" | 第36-37页 |
·"定力"与"心灵能量" | 第37-38页 |
·禅定中的"观"与心理分析中的"明其心性" | 第38-45页 |
·观的内涵 | 第39-40页 |
·" 心观"与积极想象 | 第40-41页 |
·"精神转化"与"自性化过程" | 第41-43页 |
·"般若"与"智慧老人" | 第43-45页 |
5 禅定与心理分析的哲学思考 | 第45-50页 |
·心身关系的再探讨 | 第45-47页 |
·个体与集体关系的心理学回归 | 第47-50页 |
6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