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以民主构建和谐 | 第11-36页 |
一、研究的缘起与问题 | 第11-19页 |
(一)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不和谐 | 第12-15页 |
(二) 民主的争议 | 第15-17页 |
(三) 国家构建与民主的关联 | 第17-18页 |
(四) 为什么选择基层民主 | 第18-1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9-27页 |
(一) 民主与社会和谐的经典论述 | 第19-21页 |
(二) 现代国家、民主转型与社会和谐 | 第21-23页 |
(三) 和谐社会及其发展机制的讨论 | 第23-25页 |
(四) 基层民主与社会和谐 | 第25-27页 |
三、提出论点与答案 | 第27-31页 |
(一) 作为政治发展目标的和谐社会论 | 第28-29页 |
(二) 作为国家制度构建的民主和谐论 | 第29页 |
(三) 作为社会和谐基本机制的基层民主 | 第29-31页 |
四、研究方法、资料来源与基本框架 | 第31-3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二) 资料来源 | 第33-34页 |
(三) 论文框架 | 第34-36页 |
第二章 问题的解释:现有理论及其替代选择 | 第36-60页 |
一、和谐社会:本质与发展机制 | 第36-42页 |
(一) 和谐社会:概念本质与现代性核心难题 | 第36-40页 |
(二) 社会和谐的中国诉求:社会分化与政治整合 | 第40-41页 |
(三) 社会和谐的评判标准:制度、权利、治理与共识 | 第41-42页 |
二、现代民主的发展与发展中的民主 | 第42-47页 |
(一) 西方现代民主发展的基本经验 | 第43-44页 |
(二) 发展中国家(地区)民主转型的复杂故事 | 第44-46页 |
(三) 摒弃“民主弥赛亚主义”,从基础行动构建民主 | 第46-47页 |
三、国家构建:民主与和谐的基本框架 | 第47-50页 |
(一)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途径的多维探讨 | 第47-49页 |
(二) 国家构建与基础结构能力扩展 | 第49-50页 |
四、基层民主:发展现状、特点与范式创新 | 第50-57页 |
(一) 中国基层民主发展及其内容 | 第50-54页 |
(二) 我国基层民主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 第54-56页 |
(三) 民主范式创新:治理导向的强民主 | 第56-57页 |
五、核心命题、基本观点与概念 | 第57-60页 |
(一) 核心命题 | 第57页 |
(二) 基本观点 | 第57-59页 |
(三) 基本概念 | 第59-60页 |
第三章 民主巩固论:民主和谐的基础平台构造 | 第60-95页 |
一、民主巩固:理论背景和基本经验 | 第60-69页 |
(一) 民主巩固的理论背景 | 第61-63页 |
(二) 民主巩固的概念和内容 | 第63-66页 |
(三) 民主巩固的基本条件 | 第66-69页 |
二、从村民自治看民主巩固 | 第69-73页 |
(一) 村民自治的发展及其问题 | 第70-71页 |
(二) 民主巩固:评估与推进 | 第71-72页 |
(三) 农村民主巩固与社会和谐 | 第72-73页 |
三、民主巩固中的村民自治 | 第73-91页 |
(一) 精英行动者:制度卷入与规则认同 | 第74-76页 |
(二) 制度构建:程序完善与能力增长 | 第76-85页 |
(三) 民主文化构建:积极参与与效能扩展 | 第85-89页 |
(四) 权利保障和社区支持:逐步提升与初步构造 | 第89-91页 |
四、当前农村民主巩固中的主要问题 | 第91-93页 |
(一) 精英的失序博弈:民主与行政、宗族等的冲撞 | 第91-92页 |
(二) 制度供给的困境:形式化与效能困局 | 第92页 |
(三) 村民认同的缺失:政治冷漠与认同表面化 | 第92页 |
(四) 支持性环境的短缺:保障乏力与支持不足 | 第92-93页 |
五、结论:巩固民主、稳定制度 | 第93-95页 |
第四章 民主创新论:民主和谐的制度创新机制 | 第95-114页 |
一、民主创新:形式多样与问题并存 | 第95-101页 |
(一) 形式多样的民主创新实验 | 第95-99页 |
(二) 基层民主创新中的主要问题 | 第99-101页 |
二、民主创新:范式更新与目标设定 | 第101-106页 |
(一) 民主创新的目标设定 | 第101-103页 |
(二) 民主创新的基本机制 | 第103-105页 |
(三) 民主创新与社会和谐 | 第105-106页 |
三、民主创新案例:背景、动力、行动策略与应对机制 | 第106-113页 |
(一) 民主创新的背景 | 第106-108页 |
(二) 民主创新的动力 | 第108-110页 |
(三) 民主创新的行动策略 | 第110-113页 |
四、结论:创新民主、促进和谐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民主治理论:民主和谐的国家能力构建 | 第114-133页 |
一、现代国家的有效治理与民主 | 第114-119页 |
(一) 国家建构:传统与现代 | 第114-117页 |
(二) 有效治理与民主 | 第117-119页 |
(三) 基层民主治理与社会和谐 | 第119页 |
二、民主治理:国家能力与公民参与的结合 | 第119-126页 |
(一) 转型社会的基本悖论及其化解 | 第119-122页 |
(二) 分权改革与地方政府“苏丹化”危险 | 第122-125页 |
(三) 民主治理:国家能力、制度构建与公民参与 | 第125-126页 |
三、民主治理的经验分析 | 第126-132页 |
(一) 村民自治:国家构建与边缘整合 | 第126-127页 |
(二) 业主维权:权利诉求与公民行动 | 第127-129页 |
(三) 社区对话:行政民主化与公民参与 | 第129-131页 |
(四) “权力阳光运行”:权力行使制度化与良治 | 第131-132页 |
四、结论:发展民主、优化治理 | 第132-133页 |
第六章 民主共识论:民主和谐的社会共识达成 | 第133-149页 |
一、社会分歧与民主共识 | 第133-139页 |
(一) 改革时代的分歧与冲突 | 第134-136页 |
(二) 社会整合的民主机制 | 第136-138页 |
(三) 民主:在魔鬼与天使之间 | 第138-139页 |
二、共识民主:政治参与与理性协商 | 第139-142页 |
(一) 公民共同体与公民身份 | 第139-140页 |
(二) 政治参与与公民文化 | 第140-141页 |
(三) 理性协商与共识建构 | 第141-142页 |
三、民主共识的机制:经验分析 | 第142-148页 |
(一) 民主恳谈:预算制定的共识塑造 | 第142-144页 |
(二) 草根商会:政企合作的共识建构 | 第144-146页 |
(三) 居民论坛:社会生活中的共识达成 | 第146-148页 |
四、结论:凝聚共识、构建和谐 | 第148-149页 |
第七章 结论:现代国家构建中的民主和谐之路 | 第149-170页 |
一、现代国家构建与民主 | 第149-156页 |
(一) 强民主与有效国家能力的结合 | 第149-152页 |
(二) 弱民主与软政权的共生 | 第152-155页 |
(三) 治理导向的强民主:建构权利均衡的社会 | 第155-156页 |
二、民主理论的再探讨:基层民主的经验与模式 | 第156-163页 |
(一) 民主理论家族中的强民主 | 第157-161页 |
(二) 治理导向的强民主与民主机制构建 | 第161-163页 |
三、中国基层民主经验模式的重申 | 第163-168页 |
(一) 从民主行动着手构建民主 | 第163-164页 |
(二) 从国家构建需要发展民主 | 第164-165页 |
(三) 从公民利益诉求扩展民主 | 第165-166页 |
(四) 从合作和共识目标创设民主 | 第166页 |
(五) 从中国改革模式探寻民主的发展 | 第166-168页 |
四、展望:民主和谐的中国选择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7页 |
一、中文文献 | 第170-182页 |
(一) 著作 | 第170-177页 |
(二) 论文 | 第177-182页 |
二、英文文献 | 第182-187页 |
(一) 著作 | 第182-183页 |
(二) 论文 | 第183-187页 |
后记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