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制革工业废水水质特点 | 第11-13页 |
·原皮制革废水来源及各股废水水质特点 | 第11-13页 |
·脱脂废水的特性 | 第12页 |
·含硫废水的特性 | 第12页 |
·铬鞣废水的特性 | 第12页 |
·综合废水的特性 | 第12-13页 |
·蓝皮制革废水来源及水质特点 | 第13页 |
·制革工业废水处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原皮制革废水处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脱脂废液的处理现状 | 第14页 |
·含硫废水的处理现状 | 第14-15页 |
·铬鞣废水的处理现状 | 第15页 |
·综合废水的处理现状 | 第15-16页 |
·蓝皮制革废水处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蓝皮制革废水物化段处理方法 | 第16页 |
·蓝皮制革废水的生化段处理方法 | 第16-17页 |
·本研究内容、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7-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混凝对蓝皮制革废水中Cr~(3+)及COD去除研究 | 第20-27页 |
·试验内容与原理 | 第20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加碱法对蓝皮制革废水中Cr~(3+)和COD去除试验 | 第20-21页 |
·试验废水 | 第20-21页 |
·试验仪器 | 第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页 |
·碱—混凝剂法对蓝皮制革废水中Cr~(3+)和COD去除试验 | 第21-22页 |
·试验废水 | 第21页 |
·试验仪器 | 第21-22页 |
·试验方法 | 第22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加碱法对蓝皮制革废水中Cr~(3+)和COD去除效果研究 | 第22-23页 |
·碱—混凝剂法对蓝皮制革废水中Cr~(3+)和COD去除效果研究 | 第23-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厌氧处理蓝皮制革废水的研究 | 第27-42页 |
·试验内容与原理 | 第27-28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Cr~(3+)对蓝皮制革废水厌氧微生物的毒性试验 | 第28-30页 |
·试验废水与污泥 | 第28页 |
·试验装置 | 第28-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蓝皮制革废水的厌氧生物降解特性试验 | 第30-31页 |
·试验废水与污泥 | 第30页 |
·试验装置 | 第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厌氧流化床反应器处理蓝皮制革废水小试 | 第31-32页 |
·试验废水与污泥 | 第31页 |
·试验装置 | 第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Cr~(3+)对蓝皮制革废水厌氧微生物的毒性阈值研究 | 第32-35页 |
·公式及判断依据 | 第32-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蓝皮制革废水的厌氧生物降解特性的研究 | 第35-38页 |
·公式及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厌氧流化床反应器处理蓝皮制革废水小试研究 | 第38-40页 |
·公式及计算方法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好氧处理蓝皮制革废水的影响因素及动力学分析 | 第42-55页 |
·试验内容与原理 | 第42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2-46页 |
·污泥浓度对污染物降解的影响试验 | 第42-44页 |
·试验废水与污泥 | 第42-43页 |
·试验装置 | 第43页 |
·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溶解氧浓度对污染物降解的影响试验 | 第44-45页 |
·试验废水与污泥 | 第44页 |
·试验装置 | 第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曝气时间对污染物降解的试验 | 第45-46页 |
·试验废水与污泥 | 第45页 |
·试验装置 | 第45页 |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SBR法处理蓝皮制革废水的降解动力学试验 | 第46页 |
·试验废水与污泥 | 第46页 |
·试验装置 | 第46页 |
·试验方法 | 第46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污泥浓度对污染物降解的影响研究 | 第46-47页 |
·溶解氧浓度对污染物降解的影响研究 | 第47-48页 |
·曝气时间对污染物降解的影响研究 | 第48-50页 |
·SBR法处理蓝皮制革废水的降解动力学分析 | 第50-53页 |
·公式及计算方法 | 第50-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5-57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书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