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19页 |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 | 第14-15页 |
二、科技创新的含义 | 第15-16页 |
(一) 科技的含义 | 第15-16页 |
(二) 创新的含义 | 第16页 |
(三) 科技创新的含义 | 第16页 |
三、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16-19页 |
(一) 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县城经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 第17页 |
(二) 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县城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 第17-18页 |
(三) 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县城经济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 | 第18页 |
(四) 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县城经济发展是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山东省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19-25页 |
一、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 | 第19-23页 |
(一) 财政支持力度加大 | 第19-21页 |
(二) 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活动队伍总规模保持全国前列 | 第21页 |
(三)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 第21-22页 |
(四) 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典型示范作用显著 | 第22-23页 |
二、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一) 科技投入不足,资金缺口较大 | 第23页 |
(二)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与农业大省地位不相称 | 第23-24页 |
(三) 开展科技活动单位比例低,以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尚未健全 | 第24页 |
(四) 创新人才增加缓慢 | 第24页 |
(五)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 第24-25页 |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页 |
第三章 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第25-35页 |
一、明确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重点 | 第25-26页 |
(一) 指导思想 | 第25-26页 |
(二) 战略重点 | 第26页 |
二、围绕科技兴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 第26-30页 |
(一) 强化农业技术开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 第27-28页 |
(二) 加强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 第28-29页 |
(三) 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农业 | 第29页 |
(四) 发展特色农业科技,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 | 第29-30页 |
三、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战略,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 第30-31页 |
(一) 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 第30-31页 |
(二)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 第31页 |
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 第31-32页 |
(一) 推动产学研结合 | 第31-32页 |
(二) 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 第32页 |
(三) 推进农业推广示范体系建设 | 第32页 |
五、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 第32-34页 |
(一) 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 | 第33页 |
(二) 加快知识产权的实施应用 | 第33页 |
(三) 加强管理,优化和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 第33-34页 |
(四) 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抢占科技、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 第34页 |
六、扩大开放,积极推进科技合作与交流 | 第34-35页 |
(一)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 第34-35页 |
(二) 加强区域科技合作 | 第35页 |
(三) 实施科技兴贸计划,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 第35页 |
第四章 完善保障体系,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 第35-41页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第36页 |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 第36-37页 |
三、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 第37-38页 |
四、积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第38页 |
五、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 第38-39页 |
六、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实行领导干部科技创新目标责任制 | 第39-40页 |
七、全方位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4-4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