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一) 教材的基本原理研究 | 第8-9页 |
(二) 教材的结构研究 | 第9-10页 |
(三) 教材的结构效用研究 | 第10-12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 | 第13-19页 |
一、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 第13-14页 |
(一)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 第13页 |
(二) 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 第13-14页 |
(三)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 第14页 |
(四)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 第14页 |
(五)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 第14页 |
(六) 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 第14页 |
二、英语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 | 第14-17页 |
(一)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英语课程标准体系 | 第15页 |
(二) 确立具有时代精神的课程价值观 | 第15-16页 |
(三) 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实施创新教育 | 第16页 |
(四) 遵循语言教学规律 | 第16页 |
(五)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 第16-17页 |
三、英语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与使用的要求 | 第17-19页 |
(一) 对教材的编写要求 | 第17-18页 |
(二) 对教材的使用要求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新目标》与《牛津英语(沈阳版)》的比较研究 | 第19-45页 |
一、研究说明 | 第19-20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二、教材表层结构的比较研究 | 第20-31页 |
(一) 编写体系的比较 | 第20-22页 |
(二) 内容选择的比较 | 第22-28页 |
(三) 栏目设计的比较 | 第28-30页 |
(四) 插图的比较 | 第30-31页 |
三、教材深层结构的比较研究 | 第31-43页 |
(一) 情感态度要素的比较 | 第31-35页 |
(二) 文化意识要素的比较 | 第35-38页 |
(三) 知识要素的比较 | 第38-40页 |
(四) 语言技能要素的比较 | 第40-43页 |
四、教材比较研究的结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牛津英语(沈阳版)》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 第45-52页 |
一、调查说明 | 第45页 |
(一) 调查目的 | 第45页 |
(二) 调查对象 | 第45页 |
二、问卷的编制 | 第45-46页 |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其分析 | 第46-50页 |
(一) 关于教材表层结构的调查结果 | 第46-48页 |
(二) 关于教材深层结构的调查结果 | 第48-50页 |
四、问卷调查的结论 | 第50-52页 |
(一) 《牛津英语(沈阳版)》的优势 | 第50-51页 |
(二) 《牛津英语(沈阳版)》的不足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牛津英语(沈阳版)》教材的完善与改进 | 第52-56页 |
一、对教师使用《牛津英语(沈阳版)》教材的建议 | 第52-54页 |
(一) 语篇教学 | 第52-53页 |
(二) 词汇与语法教学 | 第53页 |
(三) 语言技能教学 | 第53-54页 |
二、对教材编写者编写《牛津英语(沈阳版)》教材的建议 | 第54-56页 |
(一) 语篇的选择 | 第54页 |
(二) 词汇与语法的呈现方式 | 第54-55页 |
(三) 语言技能的培养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