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序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概述 | 第11-22页 |
一、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的内涵 | 第11-13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一) 认识论基础:修正后的"客观真实说" | 第13-15页 |
(二) 正当性基础:程序正义理论 | 第15-16页 |
(三) 法理基础:诚实信用原则 | 第16-17页 |
三、价值分析 | 第17-22页 |
(一) 证据失权与诉讼效率 | 第18-19页 |
(二) 证据失权与诉讼公正 | 第19页 |
(三) 公正与效率冲突时价值如何选择——公正第一性 | 第19-22页 |
第二部分 两大法系国家(地区)证据失权制度比较研究 | 第22-30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关于证据失权制度的规定(以美国为例) | 第22-24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地区)关于证据失权制度的规定 | 第24-27页 |
(一) 法国 | 第24-25页 |
(二) 德国 | 第25页 |
(三) 日本 | 第25-26页 |
(四) 我国台湾地区 | 第26-27页 |
三、对两大法系国家证据失权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7-30页 |
(一) 相同点 | 第27-28页 |
(二) 不同点 | 第28-30页 |
第三部分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现状及透析 | 第30-41页 |
一、《民事证据规定》中有关证据失权的规定 | 第30-34页 |
(一) 《民事证据规定》对举证期限的规定 | 第30-32页 |
(二) 《民事证据规定》对证据失权临界点的规定 | 第32-33页 |
(三) 《民事证据规定》对证据失权后果及其例外的规定 | 第33-34页 |
二、对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现状的透析 | 第34-41页 |
(一) 规定证据失权的《民事证据规定》难称完善,效力层次低 | 第35-36页 |
(二) 《民事证据规定》中有关证据失权的规定存在诸多问题 | 第36-38页 |
(三) 价值取向片面,扭曲了证据失权制度本身的内涵 | 第38-40页 |
(四) 缺乏与证据失权制度相配套的制度基础 | 第40-41页 |
第四部分 完善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构想 | 第41-51页 |
一、完善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途径 | 第41-43页 |
(一) 纠正片面的价值取向,明确统一理论认识 | 第41-42页 |
(二) 比较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 第42-43页 |
二、对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43-51页 |
(一) 把证据失权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 | 第44页 |
(二) 完善《民事证据规定》中证据失权制度的不足之处 | 第44-48页 |
(三) 建立、完善与证据失权制度相匹配的其他诉讼制度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