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运动性疲劳和运动性力竭的概述 | 第12-13页 |
·运动应激性胃溃疡的概述 | 第13-18页 |
·运动应激性溃疡与运动 | 第13-14页 |
·运动应激性溃疡与运动项目的关系 | 第13页 |
·运动应激性溃疡与运动负荷的关系 | 第13页 |
·运动应激性溃疡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 第13-14页 |
·运动应激性溃疡的机制 | 第14-18页 |
·胃肠道血流量的改变 | 第14-15页 |
·胃肠道流动力的改变 | 第15页 |
·胃肠道机械性震动 | 第15页 |
·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变化 | 第15-17页 |
·胃肠道菌群区系结构的改变 | 第17-18页 |
·自由基对胃粘膜的攻击 | 第18页 |
·中药党参概述 | 第18-20页 |
·党参的化学成分 | 第18-19页 |
·糖类和苷类 | 第19页 |
·无机元素 | 第19页 |
·氨基酸 | 第19页 |
·挥发性成分 | 第19页 |
·生物碱和含N类 | 第19页 |
·其它成分 | 第19页 |
·党参的生理学作用及药理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 第19页 |
·对血液及造血系统的作用 | 第19页 |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 第19-20页 |
·清除自由基,抗疲劳作用 | 第20页 |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20页 |
·对内分泌的影响 | 第20页 |
·提高机体的抗应激性和整体抗缺氧能力 | 第20页 |
2 选题依据 | 第20-21页 |
3 实验研究 | 第21-27页 |
·实验对象 | 第21-22页 |
·实验设计及方法 | 第22-24页 |
·动物分组及造模方法 | 第22-23页 |
·大鼠行为学评价 | 第23-24页 |
·旷场试验 | 第23页 |
·暗盒适应试验 | 第23页 |
·大鼠内脏疼痛行为学评定方法 | 第23-24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24页 |
·党参水煎剂的制备 | 第24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测试方法 | 第25-27页 |
·室内温湿度的测定 | 第25页 |
·大鼠体重和脏器重量的测定 | 第25页 |
·胃粘膜溃疡指数的测定 | 第25页 |
·SOD活性的测定 | 第25页 |
·ATP酶活力测定 | 第25-26页 |
·H~+,K~+-ATP酶活力的测定 | 第26页 |
·MDA的测定 | 第26页 |
·GSH-Px活力的测定 | 第26页 |
·蛋白质的测定 | 第26页 |
·一氧化氮合酶测定 | 第26页 |
·胃蛋白酶测定 | 第26页 |
·胃动素的测定 | 第26页 |
·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测定 | 第26-27页 |
·皮质醇测定 | 第27页 |
·光镜制样观察 | 第27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27页 |
4 实验结果 | 第27-36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大鼠运动时间和跑距的影响 | 第28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大鼠胃溃疡指数的影响 | 第28-29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大鼠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第29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大鼠腺胃胃动素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大鼠腺胃组织中 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大鼠腺胃组织中 GSH-Px活性的影响 | 第31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大鼠腺胃组织中H~+,K~+-ATP酶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大鼠腺胃组织中Ca~(2+),Mg~(2+)-ATPase、Na~+,K~+-ATPase活性的影响 | 第32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大鼠腺胃组织和下丘脑中NOS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大鼠腺胃组织和下丘脑中ChAT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运动应激性溃疡大鼠血清皮质醇含量的影响 | 第34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运动应激性溃疡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第34-36页 |
·大鼠旷场实验结果 | 第34-35页 |
·大鼠在暗环境适应过程中的行为变化 | 第35-36页 |
·大鼠内脏疼痛行为学评分 | 第36页 |
5 分析与讨论 | 第36-53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大鼠体重的变化分析 | 第36-37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大鼠运动能力的变化分析 | 第37-38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大鼠胃溃疡指数的变化分析 | 第38-39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大鼠腺胃组织中胃蛋白酶活力的变化分析 | 第39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大鼠下丘脑及胃组织中胃动素含量的变化分析 | 第39-40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大鼠胃组织自由基代谢变化的分析 | 第40-43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大鼠腺胃组织中ATP酶活性的变化分析 | 第43-45页 |
·不同运动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大鼠腺胃组织和下丘脑中NOS活性的变化分析 | 第45-46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大鼠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的变化分析 | 第46-48页 |
·不同运动模型及中药党参对大鼠血清皮质醇含量的变化分析 | 第48-49页 |
·不同运动模型对大鼠运动行为学和适应性行为的变化分析 | 第49-50页 |
·运动模型的可靠性分析 | 第50-53页 |
·运动性疲劳模型与运动性力竭模型的区别 | 第50-51页 |
·运动应激性胃溃疡模型的可靠性分析 | 第51-53页 |
总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附图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