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发展及其抗震研究的意义 | 第7页 |
| ·木结构古建筑的震害特点 | 第7-9页 |
| ·国内外对古建筑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国内对古建筑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国外对古建筑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2-17页 |
| ·已有的研究成果 | 第12-15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中国古典木构建筑概况论述 | 第17-24页 |
| ·中国古典木构建筑的特征概说 | 第17-19页 |
| ·中国古典木构建筑的分类及各自的特征 | 第19-22页 |
| ·中国古典木构架的特点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木结构古建筑殿堂型结构概论及构件名称 | 第24-46页 |
| ·木结构古建筑殿堂型结构概论 | 第24-27页 |
| ·殿堂型结构的木构件种类 | 第27-44页 |
| ·柱子 | 第27-28页 |
| ·额与枋 | 第28-29页 |
| ·榫卯 | 第29-37页 |
| ·斗拱 | 第37-41页 |
| ·屋顶(屋盖) | 第41-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木结构古建筑殿堂型结构的力学分析 | 第46-62页 |
| ·木结构古建筑殿堂型结构的连接特征 | 第46-49页 |
| ·木结构古建筑殿堂型结构的静力分析 | 第49-54页 |
| ·榫卯的传力机理 | 第49-52页 |
| ·斗拱(铺作)的静力分析 | 第52-54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4-61页 |
| ·屋顶 | 第54页 |
| ·斗拱 | 第54-55页 |
| ·梁柱构架 | 第55-58页 |
| ·榫卯 | 第58-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木结构古建筑殿堂型结构的耗能减震机理分析 | 第62-95页 |
| ·有限元理论 | 第62-66页 |
| ·有限单元法 | 第62-63页 |
| ·有限单元法分析基本过程 | 第63-66页 |
| ·本文采用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66页 |
| ·SAP2000软件介绍 | 第66-68页 |
| ·SAP2000软件的概况 | 第66-67页 |
| ·软件功能简介 | 第67-68页 |
| ·模型介绍及验证 | 第68-71页 |
| ·模型基本参数的确定 | 第68-70页 |
| ·木结构古建筑殿堂型结构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验证 | 第70-71页 |
| ·木结构古建筑殿堂型结构的耗能减震机理分析 | 第71-92页 |
| ·即没有榫卯、又没有斗拱连接的木结构 | 第72-74页 |
| ·仅有斗拱连接的木结构 | 第74-77页 |
| ·仅有榫卯连接的木结构 | 第77-80页 |
| ·殿堂型木结构 | 第80-92页 |
| ·结果对比分析 | 第92-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 ·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 ·展望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