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与身份:华村准中产阶层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3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华村的概况与提出的问题 | 第13-15页 |
| ·理论分析框架中的基本概念 | 第15-21页 |
| ·财富:概念与测度方法 | 第15-17页 |
| ·资本:类型与意义 | 第17-19页 |
| ·身份:界定与特性 | 第19-21页 |
| ·关于华村准中产阶层研究的逻辑展开与框架结构 | 第21-27页 |
| ·研究的逻辑起点与基本概念之间的关联性 | 第21页 |
| ·城市化与市场经济的双重机遇 | 第21-22页 |
| ·与社区精英的内在关联 | 第22-24页 |
| ·乡土与城市的双重特征 | 第24-25页 |
| ·与文化资本的相关性 | 第25页 |
| ·市民与中产阶层的双重社会化 | 第25-27页 |
| ·研究方法与局限 | 第27-33页 |
| 第二章 中产阶层与准中产阶层 | 第33-61页 |
| ·中产阶层的概念 | 第33-39页 |
| ·中产阶层的衡量标准与依据 | 第39-44页 |
| ·“华村”现象与准中产阶层概念的提出 | 第44-56页 |
| ·简短的讨论 | 第56-61页 |
| 第三章 村级经济发展与物质财富积累 | 第61-86页 |
| ·土地的命运与村级经济的变迁 | 第61-67页 |
| ·财富的积累与新兴准中产阶层的形成 | 第67-77页 |
| ·准中产阶层中的经济精英 | 第77-82页 |
| ·简短的讨论 | 第82-86页 |
| 第四章 身份变动与社会结构 | 第86-110页 |
| ·身份与社会结构的相关分析 | 第86-90页 |
| ·“一家两制”与传统家庭结构 | 第90-96页 |
| ·新型小群体与亲族、邻里网络 | 第96-102页 |
| ·村落民间组织中的准中产阶层 | 第102-107页 |
| ·简短的讨论 | 第107-110页 |
| 第五章 身份重叠与政治参与 | 第110-136页 |
| ·身份的重叠:农民、准中产阶层与政治精英 | 第110-116页 |
| ·村内民主制度与准中产阶层的作为 | 第116-122页 |
| ·村内事务管理与政治精英的活动 | 第122-132页 |
| ·简短的讨论 | 第132-136页 |
| 第六章 文化资本的投入与积累 | 第136-160页 |
| ·文化资本:一种理论 | 第136-146页 |
| ·教育投资与准中产阶层财富的转换 | 第146-152页 |
| ·准中产阶层与宗教信仰、传统风俗 | 第152-157页 |
| ·简短的讨论 | 第157-160页 |
| 第七章 再社会化与生活方式重构 | 第160-185页 |
| ·身体的再塑造 | 第160-164页 |
| ·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 第164-171页 |
| ·生活格调的世俗化 | 第171-177页 |
| ·婚配与居家模式的多元化 | 第177-182页 |
| ·简短的讨论 | 第182-185页 |
| 第八章 结语 | 第185-212页 |
| ·结论 | 第185-186页 |
| ·展望 | 第186-212页 |
| 附件 | 第212页 |
| 致谢 | 第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