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第二章 西乌旗牧区人口转移现状分析 | 第14-22页 |
一、西乌旗经济社会情况 | 第14-16页 |
(一) 经济条件和收入状况 | 第14-15页 |
(二) 劳动力和产业结构状况 | 第15-16页 |
二、西乌旗牧区人口转移现状 | 第16-20页 |
(一) 牧区转移人口数量 | 第17-18页 |
(二) 牧区转移人口分布 | 第18页 |
(三) 牧区转移人口就业情况 | 第18-19页 |
(四) 牧区转移人口产业分布 | 第19-20页 |
(五) 牧区人口社保情况 | 第20页 |
三、西乌旗牧区人口转移形式 | 第20-21页 |
(一) 自由式转移 | 第20页 |
(二) 项目式转移 | 第20-21页 |
(三) 教育式转移 | 第21页 |
四、西乌旗牧区人口转移特点 | 第21-22页 |
(一) 就近就地转移为主 | 第21页 |
(二) 反流情况比较普遍 | 第21-22页 |
(三) 出现劳动力交叉转移现象 | 第22页 |
(四) 流动性强,行业种类单一 | 第22页 |
第三章 西乌旗牧区人口转移原因分析 | 第22-24页 |
一、牧区劳动力供求变化 | 第22-23页 |
(一) 人口增长过快,剩余劳动力数量增加 | 第22页 |
(二) 机械化的运用,牧区劳动力需求量减少 | 第22-23页 |
二、牧区生产生活方式变迁 | 第23页 |
(一) 草场沙化退化,牧业生产效益降低 | 第23页 |
(二) 民族文化变迁,牧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 第23页 |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 第23-24页 |
(一) 实际收入差距,促进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23页 |
(二) 牧业生产风险,牧区劳动力转移成为必然 | 第23-24页 |
四、教育及信息传播面扩大 | 第24页 |
(一) 教育及信息传播,为牧区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 第24页 |
(二) 与外界联系增多,转移地未知风险降低 | 第24页 |
五、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 | 第24页 |
第四章 西乌旗牧区人口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一、牧民自身思想认识以及教育问题 | 第24-26页 |
(一) 文化环境不同,心理压力大 | 第24-25页 |
(二) 接受教育和培训程度低,转移稳定性差 | 第25页 |
(三) 不适应工业生产管理方式 | 第25页 |
(四) 牧民转移内需动力不足 | 第25-26页 |
二、转移目的城市可提供就业岗位不足 | 第26-27页 |
(一) 转移地范围窄,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 | 第26页 |
(二) 产业结构不合理,吸纳转移人口功能较弱 | 第26页 |
(三) 经济发展落后,企业吸纳转移人口能力有限 | 第26-27页 |
三、政策、市场等中间力量问题 | 第27-28页 |
(一) 人口转移政策的覆盖面窄、优惠力度小,局限性较大 | 第27页 |
(二) 培训体系不够完善,转移稳定性差 | 第27-28页 |
(三) 劳动力市场发育滞后,增加就业成本和难度 | 第28页 |
第五章 牧区人口转移的对策建议 | 第28-36页 |
一、全面开展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 第29-30页 |
(一) 把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 第29页 |
(二) 鼓励多样化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 | 第29-30页 |
(三) 加强政策解释宣传,多渠道征集就业岗位 | 第30页 |
二、加快推进牧区城镇化和产业多元化 | 第30-33页 |
(一) 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推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 | 第30-31页 |
(二) 依托牧区优势资源,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 | 第31-32页 |
(三)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 第32-33页 |
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体系 | 第33-36页 |
(一) 健全畜牧业支持保护制度 | 第33-34页 |
(二) 完善宏观管理政策体系 | 第34-35页 |
(三)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附录 | 第38-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