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死刑不引渡原则
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死刑不引渡原则概述 | 第13-22页 |
(一) 死刑不引渡原则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 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历史沿革 | 第14-15页 |
(三) 死刑不引渡原则在引渡制度中的地位 | 第15-19页 |
(四) 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分类 | 第19-22页 |
1、死刑绝对不引渡 | 第20-21页 |
2、死刑相对不引渡 | 第21-22页 |
二、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理论基础及相关分析 | 第22-31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1、国家主权 | 第22-24页 |
2、人权保护 | 第24-26页 |
(二) 死刑不引渡原则适用过程中的主权与人权 | 第26-31页 |
1、引渡中的主权与人权的关系 | 第26-27页 |
2、死刑不引渡原则适用过程中的主权与人权的关系 | 第27-31页 |
三、死刑不引渡原则的适用 | 第31-41页 |
(一) 是否适用死刑的认定 | 第31-32页 |
(二) 量刑承诺的作出与接受 | 第32-34页 |
1、承诺的作出 | 第32-33页 |
2、承诺的接受 | 第33-34页 |
(三) 死刑不引渡原则的间接适用 | 第34-36页 |
1、概念及有关实践 | 第34-35页 |
2、对这种做法的评析 | 第35-36页 |
(四) 因死刑问题拒绝引渡后的处理 | 第36-41页 |
1、适用纯代理处罚原则 | 第37-38页 |
2、引入刑事追诉移管制度 | 第38-41页 |
四、死刑不引渡原则与中国引渡工作的开展 | 第41-56页 |
(一) 死刑不引渡原则与中国的引渡难问题 | 第41-44页 |
1、死刑问题影响主动引渡的顺利进行 | 第41-42页 |
2、死刑问题影响引渡条约的缔结进程 | 第42-44页 |
(二) 中国对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立场的转变过程 | 第44-47页 |
1、长期的尽量回避及其原因 | 第44-46页 |
2、在“死刑不引渡”问题上的突破 | 第46-47页 |
(三) 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引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 第47-49页 |
1、积极影响 | 第47-48页 |
2、消极影响 | 第48-49页 |
(四) 关于调整完善中国相关法律制度的思考 | 第49-56页 |
1、在引渡法中明确规定死刑不引渡原则 | 第49-50页 |
2、增加有关量刑问题的具体规定 | 第50-52页 |
3、彻底废除我国刑法中的绝对死刑 | 第52-53页 |
4、应考虑逐步废止经济犯罪死刑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