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犯罪构成理论的渊源 | 第10-17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渊源 | 第10-13页 |
一、区分开放的构成要件与封闭的构成要件 | 第12-13页 |
二、提出“人的不法”的违法性评价 | 第13页 |
第二节 前苏联与中国犯罪构成理论渊源 | 第13-14页 |
第三节 英美法系犯罪构成理论渊源 | 第14-17页 |
一、第一层次:犯罪行为和心态 | 第15-16页 |
二、抗辩事由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三大犯罪构成理论优劣之比较 | 第17-28页 |
第一节 前苏联与我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之优劣 | 第17-24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之优劣 | 第24-27页 |
第三节 英美法系犯罪构成理论之优劣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重构之理由 | 第28-35页 |
第一节 现行的犯罪构成没有动态反映定罪过程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现行犯罪构成理论构成要件功能单一 | 第29-31页 |
第三节 现行犯罪构成理论不利于化解刑法实证化的风险 | 第31-35页 |
第四章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重构的初步设想 | 第35-54页 |
第一节 犯罪构成消极因素的引入 | 第35-43页 |
一、犯罪阻却事由 | 第39-40页 |
二、将期待可能性事由引入重构的犯罪构成理论的内容当中 | 第40-43页 |
第二节 犯罪构成要件开放性之提倡 | 第43-48页 |
第三节 犯罪构成分层次的构建 | 第48-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