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交配基因型研究及白灵菇杂交育种
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第4-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第一节 平菇属概述 | 第10-14页 |
·平菇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 第10页 |
·平菇生物学特性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 第10-11页 |
·广泛开展了平菇酶活性研究 | 第11-14页 |
第二节 食用菌交配基因型的研究 | 第14-19页 |
·交配型基因及交配系统 | 第14-15页 |
·交配型基因的构成 | 第15-16页 |
·交配型基因存在复等位基因现象 | 第16-17页 |
·交配型基因在育种上的应用 | 第17-19页 |
第三节 食用菌育种 | 第19-22页 |
·食用菌的育种方法 | 第19-20页 |
·白灵菇育种现状 | 第20-22页 |
第四节 DNA分子标记与杂种鉴定 | 第22-26页 |
·DNA分子标记种类 | 第22-24页 |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第五节、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平菇交配基因型的研究 | 第27-37页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27-30页 |
·供试菌株: | 第27页 |
·培养基 | 第27-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30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单核菌株的获得及极性确定 | 第30页 |
·平菇交配基因型的确定 | 第30-34页 |
·平菇互不可育群 | 第34-35页 |
·香菇和平菇交配结果 | 第35页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白灵菇交配基因型的研究 | 第37-42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供试菌株: | 第37页 |
·培养基 | 第37-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白灵菇交配基因型的确定 | 第38-40页 |
·白灵菇与平菇交配反应结果 | 第40页 |
·白灵菇与香菇交配反应结果 | 第40-41页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41-42页 |
·拈抗作用是否可以作为鉴定亲缘关系的一个标准 | 第41页 |
·白灵菇杂交亲本的选择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白灵菇杂交育种研究与评价 | 第42-56页 |
第一节 白灵菇和台湾小平菇杂交 | 第42-44页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42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三、结论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杂交后代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4-47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三、讨论 | 第46-47页 |
第三节 亲本及杂交子代菌丝生长特性研究 | 第47-51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47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三 小结与讨论 | 第50-51页 |
第四节 杂交子代与亲本酶活性比较 | 第51-56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三、小结与讨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