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化工过程论文

电渗析处理乙酸溶液过程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8页
引言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2页
   ·乙酸水溶液的处理方法第9-11页
     ·普通精馏法第9页
     ·共沸精馏法第9页
     ·萃取精馏法第9-10页
     ·溶剂萃取法第10页
     ·酯化法第10页
     ·膜分离法第10-11页
       ·渗透蒸发法第10-11页
       ·液膜法第11页
       ·电渗析法第11页
     ·其它第11页
   ·电渗析发展过程简介第11-12页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机理及分类第12-16页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机理第12-14页
       ·唐南平衡理论第12-13页
       ·索尔纳双电层理论第13-14页
       ·“空穴传导—双电层”假说第14页
     ·离子交换膜分类第14-16页
       ·按膜体基材分类第14-15页
       ·按膜体宏观结构分类第15页
       ·按膜机能分类第15-16页
       ·按用途分类第16页
   ·离子交换膜发展概况第16-17页
   ·新型电渗析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7-20页
     ·无极水电渗析技术第17页
     ·无隔板电渗析器第17-18页
     ·卷式电渗析器第18-19页
     ·填充床电渗析器第19页
     ·液膜电渗析第19-20页
     ·双极膜电渗析技术第20页
   ·电渗析法处理乙酸水溶液的研究状况第20-22页
第二章 电渗析传质过程分析第22-34页
   ·浓差扩散传质第23-29页
     ·乙酸在水溶液中的扩散第24-25页
     ·乙酸透过离子膜的扩散第25-27页
     ·乙酸透过膜堆扩散第27-28页
     ·离子膜两侧滞流层厚度第28-29页
   ·电迁移传质第29-33页
     ·离子透过膜的通量(?)与(?)第29-30页
     ·极限电流密度的推导第30-32页
     ·电渗失水第32-33页
   ·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实验部分第34-43页
   ·实验仪器、设备及药品第34页
     ·实验仪器、设备第34页
     ·实验药品第34页
   ·实验原理第34-36页
   ·实验分析方法第36-37页
     ·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第36页
     ·实验过程乙酸溶液浓度滴定第36-37页
   ·实验流程及操作过程第37-43页
     ·模型参数测定实验第37-40页
       ·膜内扩散系数的测定第37-38页
       ·膜堆溶液总浓差扩散系数的测定第38页
       ·极限电流密度的测定第38-39页
       ·电渗析过程水的电渗系数的测定第39-40页
     ·乙酸溶液浓缩实验第40-43页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3-58页
   ·模型参数测定结果第43-50页
     ·膜内乙酸扩散系数第43-45页
       ·低浓度乙酸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第43页
       ·乙酸透过膜的扩散系数第43-45页
     ·乙酸溶液透过膜堆总扩散系数第45-47页
       ·总传质系数的求取第45-46页
       ·界面层厚度与料液线流速的关联第46-47页
     ·电渗析器极限电流密度第47-49页
       ·V-I 曲线第47-48页
       ·电渗析器极限电流密度公式关联第48-49页
     ·电渗析过程水的电渗系数第49-50页
   ·数学模拟结果与讨论第50-52页
   ·乙酸溶液浓缩实验结果第52-55页
     ·电流密度对浓缩效率的影响第52-53页
     ·物料流量对电渗析过程性能的影响第53-54页
     ·进料浓度的影响第54-55页
     ·浓稀室进料浓度差的影响第55页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第55-56页
   ·膜分离试验机实验结果第56-58页
结论第58-59页
符号说明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致谢第63-64页
附录第64-66页
个人简历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冠状动脉旁路吻合术形状的一类修正模型
下一篇:BMP-2、MMP-13、Ⅱ型胶原在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组织表达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