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图表索引 | 第9-10页 |
导言 | 第10-14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框架及方法 | 第12-13页 |
一、研究框架 | 第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第一节 利率风险定义的内涵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国外对利率风险的研究文献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国内对利率风险的研究文献 | 第16-19页 |
一、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二、实证研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分类与度量 | 第19-34页 |
第一节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分类 | 第19-22页 |
一、重新定价风险 | 第19-20页 |
二、收益率曲线风险 | 第20页 |
三、基准风险 | 第20-21页 |
四、期权性风险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 | 第22-34页 |
一、财务规划模型 | 第22-23页 |
二、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 第23-28页 |
三、持续期缺口模型 | 第28-30页 |
四、风险价值模型 | 第30-32页 |
五、动态模拟模型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体制转型中的利率风险 | 第34-42页 |
第一节 商业银行外部体制环境不完善引起的利率风险 | 第34-37页 |
一、利率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统一 | 第34-35页 |
二、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体制 | 第35页 |
三、缺乏必要的利率保值避险工具 | 第35-36页 |
四、外部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健全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引起的利率风险 | 第37-42页 |
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 第37-38页 |
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单一且不平衡 | 第38-40页 |
三、利率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够健全 | 第40页 |
四、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 | 第40-41页 |
五、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实证分析 | 第42-51页 |
第一节 模型的建立和数据的选择 | 第42-43页 |
一、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二、数据的选择 | 第43页 |
第二节 利率风险指标的确定 | 第43-47页 |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 | 第43-44页 |
二、利率敏感性比率 | 第44页 |
三、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 | 第44-45页 |
四、缺口率 | 第45-47页 |
第三节 利率风险的实证数据分析 | 第47-51页 |
一、利率上调前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 第47-48页 |
二、利率上调后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 第48页 |
三、对利率调整前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比较 | 第48-51页 |
第五章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 第51-60页 |
第一节 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51-52页 |
一、符合《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 | 第51页 |
二、遵循国际管理惯例与做法 | 第51页 |
三、符合中国基本国情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内部管理体系的构建 | 第52-57页 |
一、利率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构建 | 第52-53页 |
二、利率风险度量体系的构建 | 第53-56页 |
三、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构建 | 第56页 |
四、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 | 第56-57页 |
第三节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外部监管体系的构建 | 第57-60页 |
一、外部监管的内容 | 第57-58页 |
二、外部监管的方式 | 第58页 |
三、建立监管报告体系及信息披露制度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0-68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61-68页 |
一、创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体制环境 | 第61-64页 |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内部管理体系 | 第64-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后记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