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群理论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6页 |
1 绪论 | 第16-26页 |
·选题背景 | 第16-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7-23页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22-23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及采用的主要方法 | 第23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23-26页 |
2 基础理论述评 | 第26-38页 |
·基础理论 | 第26-34页 |
·二元结构理论 | 第26-28页 |
·分工理论与极化理论 | 第28-30页 |
·新竞争优势理论与创新理论 | 第30-33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3-34页 |
·基础理论评价 | 第34-35页 |
·现有理论框架的评价及本研究理论框架的建立 | 第35-37页 |
·现有理论框架的评价 | 第35-36页 |
·基于集群理论研究框架的建立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统筹城乡发展的集群理论应用分析 | 第38-55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 | 第38-40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集群理论分析 | 第40-51页 |
·集群理论的集群效应原理 | 第40-44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集群效应 | 第44-46页 |
·集群效应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双重作用 | 第46-51页 |
·基于集群理论的统筹城乡发展思路 | 第51-53页 |
·国外城乡结合发展战略及其启示 | 第52页 |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思路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 | 第55-74页 |
·统筹城乡发展历史阶段的划分 | 第55页 |
·统筹城乡发展现状分析 | 第55-66页 |
·现阶段城乡发展的有利环境 | 第55-59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59-66页 |
·统筹城乡发展障碍探源 | 第66-72页 |
·基于集群理论的空间区位分析 | 第66-70页 |
·基于集群理论的制度因素分析 | 第70-71页 |
·基于集群理论的创新影响分析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5 统筹城乡下的农村城镇化发展 | 第74-102页 |
·农村城镇化概述 | 第74-78页 |
·农村城镇化的涵义 | 第74-76页 |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过程 | 第76-78页 |
·农村城镇化的目标 | 第78页 |
·农村城镇化的作用 | 第78-83页 |
·已有相关论述简介 | 第78-79页 |
·基于集群理论的农村城镇化作用 | 第79-83页 |
·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83-87页 |
·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83-84页 |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84-87页 |
·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 第87-98页 |
·统筹城乡下的城乡联系 | 第87-88页 |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88-92页 |
·建立评价模型 | 第92-98页 |
·基于集群理论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构想与措施建议 | 第98-101页 |
·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构想 | 第98-99页 |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 第99-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6 依托城镇网络体系的产业集群发展 | 第102-126页 |
·产业集群概述 | 第102-105页 |
·产业集群的概念 | 第102-103页 |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 第103-105页 |
·依托城镇网络体系的产业集群模式分类 | 第105-109页 |
·国外主要分类 | 第105-107页 |
·国内主要分类 | 第107-108页 |
·本文的分类 | 第108-109页 |
·发展依托城镇网络体系的产业集群的意义 | 第109-110页 |
·依托城镇网络体系的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第110-114页 |
·依托城镇网络体系的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分析 | 第110页 |
·依托城镇网络体系的产业集群区域发展现状 | 第110-114页 |
·依托城镇网络体系的产业集群发展因素分析 | 第114-121页 |
·城乡产业发展对城镇产业集群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城镇产业集群依托城镇网络体系的因素分析 | 第116-121页 |
·推进依托城镇网络体系的产业集群发展措施及建议 | 第121-125页 |
·发挥政府的服务性作用 | 第121-124页 |
·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 | 第124-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7 统筹城乡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模型 | 第126-149页 |
·统筹城乡发展可持续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6-129页 |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 第126-127页 |
·统筹城乡发展可持续性分析 | 第127-129页 |
·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129-142页 |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演变 | 第130-132页 |
·评价指标的设计 | 第132-134页 |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134-142页 |
·可持续性评价模型设计 | 第142-148页 |
·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简介 | 第142-144页 |
·可持续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144-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8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证对比分析 | 第149-158页 |
·比较实证分析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 第149-152页 |
·比较实证分析对象的选择原则 | 第149页 |
·比较实证分析对象的确定 | 第149-152页 |
·三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证比较分析 | 第152-157页 |
·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实证分析 | 第152-154页 |
·黑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实证分析 | 第154-155页 |
·贵州省统筹城乡发展实证分析 | 第155-156页 |
·三省统筹城乡发展实证对比分析 | 第156-157页 |
·本章小结 | 第157-158页 |
9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对策 | 第158-168页 |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布局 | 第158-159页 |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体系框架 | 第159-160页 |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160-167页 |
·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 第160页 |
·基于集群理论的对策建议 | 第160-167页 |
·本章小结 | 第167-168页 |
结论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7页 |
附录 | 第177-1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91-192页 |
致谢 | 第192-193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193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