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俄文摘要 | 第3-8页 |
绪言 | 第8-9页 |
第1章 公司与公司立法 | 第9-24页 |
·公司的演进 | 第9-14页 |
·原始公司制度 | 第10-11页 |
·近代公司制度 | 第11-12页 |
·现代公司制度 | 第12-14页 |
·公司立法的演进 | 第14-20页 |
·西方国家公司立法概况 | 第14-18页 |
·法国 | 第14-15页 |
·德国 | 第15-16页 |
·英国 | 第16-17页 |
·美国 | 第17-18页 |
·我国公司立法概况 | 第18-20页 |
·建国前的公司立法 | 第18-19页 |
·新中国的公司立法 | 第19-20页 |
·公司法的性质 | 第20-24页 |
·理论界关于公司法性质的不同认识 | 第21页 |
·本文的观点 | 第21-24页 |
第2章 国家干预与公司立法 | 第24-41页 |
·公司法视野下的自治 | 第24-32页 |
·公司自治与私法自治 | 第24-25页 |
·公司法自治的内部表现形式—公司章程 | 第25-27页 |
·公司自治的外部表现形式—公司独立人格 | 第27-28页 |
·公司自治的法律保障—公司法 | 第28-29页 |
·公司法视野下的自治的局限 | 第29-32页 |
·公司内部的自治局限 | 第30-31页 |
·公司外部的自治局限 | 第31-32页 |
·国家干预概说 | 第32-35页 |
·公司法中国家干预的必要性 | 第35-37页 |
·基于效率目标而进行干预,矫正信息的不完整与不充分 | 第35-36页 |
·基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而进行国家干预 | 第36-37页 |
·公司法中国家干预的有限性 | 第37-38页 |
·只能部分解决部分问题,影响人们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 第37页 |
·难以解决管理层管理不善问题 | 第37-38页 |
·非法律机制的影响 | 第38页 |
·公司法的理念—在自治与干预之间 | 第38-41页 |
第3章 宏观考察—国家干预模式的比较研究 | 第41-48页 |
·纵向考察—国家干预的历史演进 | 第41-43页 |
·自由市场经济时期的亚当·斯密的国家“守夜人”假定 | 第41页 |
·现代市场经济阶段的“看得见的手”、“球场裁判”假定 | 第41-42页 |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万能中心假定” | 第42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角色定位 | 第42-43页 |
·横向比较—现代不同市场模式下的国家干预 | 第43-48页 |
·美国式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 | 第43-44页 |
·德国、北欧推行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 第44-45页 |
·日本、法国实行的国家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 | 第45-47页 |
·中国国家干预模式的选择 | 第47-48页 |
第4章 微观分析—国家干预的原因与范围 | 第48-57页 |
·国家干预的原因—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 第48-50页 |
·市场失灵与国家干预 | 第48页 |
·政府失灵与国家干预 | 第48-50页 |
·国家干预的范围 | 第50-57页 |
·公司治理结构及其运作中的国家干预 | 第50-52页 |
·关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国家干预 | 第52-53页 |
·公司的社会责任 | 第53-55页 |
·对公司控股股东及管理层的国家干预 | 第55-57页 |
第5章 中国公司法中的公司自治与国家干预的问题及对策 | 第57-69页 |
·我国公司法中公司自治与国家干预问题 | 第57-60页 |
·宪法中对于公司的权利与政府权力的限制规定不明确 | 第57页 |
·私法自治观念在我国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 | 第57-59页 |
·立法技术落后,忽视了社会经济关系的多样化需求 | 第59-60页 |
·公司法中公司自治与国家干预协调理念 | 第60-63页 |
·公司法精神的回归 | 第60-62页 |
·建立限权政府 | 第62-63页 |
·公司自治与国家干预协调的具体制度建设 | 第63-69页 |
·合理确定公司法规范结构 | 第63-64页 |
·废除公司经营范围制度,扩张公司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 第64-65页 |
·实现公司章程和公司法的有机耦合 | 第65-66页 |
·尽快出台司法解释 | 第66-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77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77-78页 |
详细摘要 | 第78-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