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导论 | 第17-27页 |
(一) 课题确立依据及其意义 | 第17-18页 |
(二)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8-21页 |
(三) 本课题研究所使用概念的界定 | 第21-25页 |
(四)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创新之处和难点 | 第25-27页 |
一、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 第27-45页 |
(一) 资本的文明作用开启了文化发展的新领域 | 第27-29页 |
1. 资本推动了文明形式的更替 | 第27-28页 |
2. 资本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提供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 第28-29页 |
(二) 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矛盾 | 第29-31页 |
1. 商品经济和资本对文化发展的局限性 | 第29-30页 |
2. 资本的运动加剧了资本主义文明矛盾的扩展与深化 | 第30-31页 |
(三) 全球化打破了传统观念上经济和文化的对立 | 第31-33页 |
1. 全球化推动了传统发展观到新的发展观的飞跃 | 第31-32页 |
2. 新的发展观突出了文化的作用 | 第32-33页 |
(四)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与经济的新型关系 | 第33-35页 |
1. 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第34页 |
2. 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看作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 第34页 |
3. 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的主导性 | 第34-35页 |
(五)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个性特征和内在规律 | 第35-41页 |
1.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民族性强化着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 第35-36页 |
2.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开放性加强了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 第36-37页 |
3. 球化时代文化的多样性推动着文化的共同发展 | 第37-38页 |
4. 球化时代不同文化间的碰撞 | 第38-41页 |
(六) 全球化时代文化成为国际竞争中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41-45页 |
1. 科学技术在综合国力构成诸要素中具有先导性作用 | 第41-42页 |
2. 教育在综合国力构成诸要素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 第42-43页 |
3. 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维护民族独立和文化安全 | 第43-45页 |
二、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第45-64页 |
(一) 从封闭到开放的中国文化 | 第45-53页 |
1.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封闭的封建积淀 | 第45-48页 |
2.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震荡和冲击 | 第48-51页 |
3. “五四”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第51-53页 |
(二) 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 第53-59页 |
1.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提出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 | 第53-54页 |
2.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设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 第54-56页 |
3. 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到用“三个代表”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第56-58页 |
4. 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 第58-59页 |
(三) 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 第59-64页 |
1. 全球化拓展了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空间 | 第59-60页 |
2. 全球化使中国科技教育更容易接近世界前沿 | 第60-62页 |
3. 全球化必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形成新的震荡和冲击 | 第62-64页 |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考 | 第64-80页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 第64-67页 |
1. 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 | 第64-66页 |
2. 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 第66-67页 |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精神条件 | 第67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67-72页 |
1. 思想理论建设 | 第67-69页 |
2. 理想与道德建设 | 第69-70页 |
3. 发展教育事业 | 第70-71页 |
4. 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 第71-72页 |
(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 第72-75页 |
1.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第72-73页 |
2. 坚持“两为”、“双百”方针 | 第73-74页 |
3. 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 第74页 |
4. 坚持“重在建设”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 第74-75页 |
(四)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 第75-80页 |
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第75-76页 |
2. 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 第76-77页 |
3.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77-80页 |
四、全球化与当今中国文化安全问题 | 第80-96页 |
(一) 全球化进程中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和实质 | 第80-87页 |
1. 企图为文化霸权主义披上合法的外衣 | 第81-83页 |
2. 推行所谓的全球价值观瓦解他国文化的凝聚力 | 第83-84页 |
3. 文化产品的输出附加意识形态的输出 | 第84-85页 |
4. 大众传媒力图占领思维空间和控制精神世界 | 第85-87页 |
(二) 全球化时代文化安全的迫切性 | 第87-91页 |
1. 全球化凸现了维护我国文化主权的要求 | 第87-88页 |
2. 全球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形成新的威胁 | 第88-90页 |
3. 全球化削弱了我国传统的文化安全维护手段 | 第90-91页 |
(三) 全球化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思考和建设 | 第91-96页 |
1. 强化文化安全意识树立科学的文化安全观是文化安全的前提 | 第91-93页 |
2. 确立适应全球化要求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 | 第93-94页 |
3. 积极推动建立世界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 | 第94页 |
4. 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侧重为建立相互安全关系 | 第94-95页 |
5. 全球化突出了网络安全在文化安全中的特殊作用 | 第95-96页 |
五、全球化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 | 第96-10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 第96-99页 |
1. 理论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先导和核心 | 第96-98页 |
2.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 第98-99页 |
(二)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途径 | 第99-105页 |
1. 不断完善文化创新机制 | 第100-102页 |
2. 在改革传统体制的前提下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创新 | 第102-103页 |
3. 在文化人才的培养中不断提高文化工作者的创新能力 | 第103-104页 |
4. 发挥科学技术在文化创新中的推动作用 | 第104-105页 |
(三)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 第105-108页 |
1. 文化创新要有先进性 | 第105页 |
2. 文化创新要有民族性 | 第105-106页 |
3. 文化创新要有世界性 | 第106-108页 |
六、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第108-127页 |
(一)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辩证关系 | 第108-110页 |
1.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别是一种历史现象 | 第108-109页 |
2. 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 第109-110页 |
(二) 发展文化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 第110-115页 |
1.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成就 | 第110-112页 |
2. 发展文化事业要找着重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 第112-115页 |
(三) 全球化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 第115-120页 |
1. 美国的文化产业 | 第115-117页 |
2. 法国的文化产业 | 第117页 |
3. 日本的文化产业模式 | 第117-119页 |
4. 我国的文化产业现状 | 第119-120页 |
(四)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 第120-123页 |
1. 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推动文化建设 | 第120-121页 |
2. 文化产业将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 第121-123页 |
(五)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 第123-127页 |
1.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 | 第123-124页 |
2.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大政方针 | 第124-127页 |
结束语: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7页 |
后记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