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 ·引言 | 第9页 |
| ·形状记忆合金概述 | 第9-16页 |
| ·形状记忆合金的种类 | 第10-12页 |
| ·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 | 第12-15页 |
| ·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概况与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 ·形状记忆效应及其机制 | 第16-21页 |
| ·形状记忆效应 | 第16-17页 |
| ·形状记忆效应机制 | 第17-21页 |
| ·选题思路和创新点 | 第21-22页 |
| ·选题思路 | 第21页 |
| ·创新点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CUZNAL形状记忆合金 | 第22-35页 |
| ·CUZNAL形状记忆合金的晶体结构 | 第22-29页 |
| ·母相和马氏体的晶体结构 | 第22-24页 |
| ·有序结构同晶体学可逆性的关系 | 第24-25页 |
| ·铜基形状记忆合金马氏体变体及其结构 | 第25-26页 |
| ·马氏体变体在变形时的界面结构演化 | 第26-29页 |
| ·影响单程SME的因素 | 第29-33页 |
| ·母相有序度和晶粒度以及马氏体的形变度 | 第29页 |
| ·马氏体态的时效 | 第29-30页 |
| ·母相时效及其它相变 | 第30页 |
| ·热循环 | 第30页 |
| ·合金成分 | 第30-32页 |
| ·反复变形 | 第32-33页 |
| ·热处理过程 | 第33页 |
| ·双程记忆训练 | 第33-35页 |
| ·双程形状记忆效应概述 | 第33页 |
| ·双程记忆效应的训练方法以及对双程记忆效应的影响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材料的制备和实验方法 | 第35-46页 |
| ·成分设计 | 第35-38页 |
| ·合金熔炼和试样制备 | 第38-39页 |
| ·合金熔炼 | 第38页 |
| ·试样制备 | 第38-39页 |
| ·热处理工艺 | 第39-40页 |
| ·直接淬火 | 第39-40页 |
| ·一级时效 | 第40页 |
| ·二级时效 | 第40页 |
| ·单程形状记忆效应测试 | 第40-41页 |
| ·双程记忆训练 | 第41-42页 |
| ·训练次数 | 第41页 |
| ·训练温度 | 第41-42页 |
| ·双程形状记忆效应测试 | 第42页 |
| ·金相试样的制备 | 第42-43页 |
| ·硬度测试 | 第43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3页 |
| ·透射电镜分析 | 第43页 |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3-44页 |
| ·记忆合金紧固铆钉的应用研究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73页 |
| ·化学成分分析 | 第46页 |
| ·单程记忆效应与金相组织的综合分析 | 第46-57页 |
| ·A、B两组的退火态组织比较 | 第46-47页 |
| ·B组铸态组织和退火态组织比较分析 | 第47-48页 |
| ·不同淬火温度对单程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 | 第48-51页 |
| ·850℃保温不同时间油淬对单程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 | 第51-53页 |
| ·一级时效对单程形状记忆效应的影响 | 第53-57页 |
| ·晶粒平均直径计算过程 | 第57-63页 |
| ·硬度分析 | 第63-66页 |
| ·A、B两组合金铸态和退火态组织硬度分析 | 第64-65页 |
| ·不同淬火温度的硬度分析 | 第65页 |
| ·850℃淬火保温不同时间的硬度分析 | 第65-66页 |
|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66-67页 |
| ·透射电镜分析 | 第67-69页 |
| ·双程记忆效应分析 | 第69-73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