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一、相关概念介绍与界定 | 第10-13页 |
(一) 行政区划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 第10-12页 |
(二) 城市行政区划体制(市制)的概念与内容 | 第12页 |
(三) 市制、城市与建制市的辨析 | 第12页 |
(四) 市域、市辖区、市区、郊区的概念辨析与界定 | 第12-13页 |
二、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4-15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市制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 第16-31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一)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原理 | 第16页 |
(二) 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原理 | 第16-17页 |
(三) 层次与幅度关系原理 | 第17-18页 |
(四) 区位理论与中心地理论 | 第18-19页 |
(五) 空间相互作用原理 | 第19-20页 |
(六) 城市管治理念 | 第20-21页 |
二、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制特点对比 | 第21-24页 |
(一) 西方发达国家的市是一种城市型行政建制,我国的市制具有双重性 | 第21页 |
(二) 西方发达国家的市是一种地方自治体,我国市的法律地位是非自治性的 | 第21-22页 |
(三)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不论大小,行政等级趋同,我国的城市具有等级性 | 第22页 |
(四) 内设层级与管理方式不同 | 第22-23页 |
(五) 我国城市职能和设市模式的多样性 | 第23-24页 |
三、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对市制的研究述评 | 第24-27页 |
(一) 西方发达国家对大都市区政府的研究和趋势 | 第24-26页 |
(二) 我国对市制的研究综述 | 第26-27页 |
(三) 研究述评 | 第27页 |
四、我国市制的改革目标和改革趋势 | 第27-29页 |
(一) 改革目标 | 第27页 |
(二) 改革趋势 | 第27-29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南京市行政区划体制的演变过程分析 | 第31-42页 |
一、1949年前南京市行政区划体制的沿革情况与特点 | 第31-35页 |
(一) 1949年前南京市行政区划体制沿革情况 | 第31-34页 |
(二) 1949年前南京市行政区划体制沿革的特点 | 第34-35页 |
二、1949年以来南京市行政区划体制演变的阶段划分 | 第35-38页 |
(一) 切块设市时期(1949—1970年) | 第35-36页 |
(二) 市管县时期(1971—1994年) | 第36-37页 |
(三) 通过与辖县的局部边界调整扩大市区规模时期(1995—1999年) | 第37-38页 |
(四) 撤县设区和乡镇撤并时期(2000年至今) | 第38页 |
三、1949年以来南京市行政区划体制演变总结 | 第38-41页 |
(一) 市域规模尤其是市区规模一直处于逐渐扩大的过程中 | 第39页 |
(二) 城区与郊区的对比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 | 第39-40页 |
(三) 市制改革的模式选取主要以把中心城市做大做强为导向 | 第40页 |
(四) 以城市行政等级的提升来促进城市发展也是市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 第40-41页 |
(五) 乡镇撤并力度很大 | 第41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南京市行政区划体制的现状评价与改革原则 | 第42-56页 |
一、南京市行政区划体制的现状评价 | 第42-52页 |
(一) 市域面积仍然偏小,行政区与经济区不相协调 | 第42-46页 |
(二) 市区各区的管辖幅度差异显著,市、区两级政府职能不明确,基层政区自治能力弱 | 第46-47页 |
(三) 对撤县设区的评价 | 第47-49页 |
(四) 市管县体制的初衷与实效 | 第49-50页 |
(五) 乡镇撤并的利与弊 | 第50-52页 |
二、南京市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与作用 | 第52-53页 |
(一) 全球背景 | 第52页 |
(二) 全国背景 | 第52-53页 |
(三) 南京市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作用 | 第53页 |
三、南京市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原则 | 第53-55页 |
(一) 相对稳定原则 | 第53-54页 |
(二) 方便管理原则 | 第54页 |
(三) 城市行政区与经济区的相协调原则 | 第54页 |
(四) “建制市”与城市相一致的原则 | 第54-55页 |
(五) 因地制宜原则 | 第55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南京市行政区划体制改革设想 | 第56-70页 |
一、都市圈层面—增设南京直辖市的思考 | 第56-60页 |
(一) 都市圈层面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两种观点 | 第56页 |
(二) 建议增设南京直辖市 | 第56-58页 |
(三) 增设南京直辖市的过渡模式—成立跨界职能的“南京都市圈发展协调管理委员会” | 第58-60页 |
(四) 总结 | 第60页 |
二、市域层面—将句容划归南京管辖 | 第60-61页 |
(一) 句容划归南京管辖的条件分析 | 第60页 |
(二) 句容划归南京的作用分析 | 第60-61页 |
三、市区层面—城区与郊区的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完善 | 第61-63页 |
(一) 城区管理层级的改革创新 | 第61-62页 |
(二) 完善撤县设区 | 第62-63页 |
四、县域层面—“市管县”体制的创新 | 第63-68页 |
(一) 两县暂时不适于撤县设区 | 第63页 |
(二) 两县还未达到整县改市的标准 | 第63-64页 |
(三) 两县不适于实行“省直管县” | 第64页 |
(四) 两县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建议—试行县下设市(镇改市)模式 | 第64-68页 |
五、乡镇层面—实行片区管理模式 | 第68-69页 |
(一) 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实行片区管理模式 | 第68页 |
(二) 以“一城二市九镇”为基础进行乡镇撤并 | 第68-69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一、结论归纳 | 第70-71页 |
二、不足与展望 | 第71-72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