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 一、植物雄性不育概述 | 第11-23页 |
| 1 雄性不育概述 | 第11-14页 |
| ·植物雄性不育的概念 | 第11页 |
|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 | 第11-14页 |
|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 | 第11-12页 |
| ·细胞核雄性不育 | 第12页 |
| ·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2-14页 |
| ·玉米雄性不育分类 | 第14页 |
| 2 玉米 CMS 材料的研究 | 第14-22页 |
| ·玉米细胞质的分类研究 | 第14-16页 |
| ·育性恢复专效性分类 | 第14-15页 |
| ·分子生物学的分类 | 第15-16页 |
| ·玉米CMS 的细胞学特征研究 | 第16-18页 |
| ·T 型不育系小孢子败育的细胞学 | 第16-17页 |
| ·C 型不育系小孢子败育的细胞学 | 第17页 |
| ·S 型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 | 第17-18页 |
| ·玉米CMS 恢复基因研究 | 第18-19页 |
| ·T 型不育系恢复基因的遗传 | 第18页 |
| ·C 型不育系恢复基因的遗传 | 第18页 |
| ·S 型不育系恢复基因的遗传 | 第18-19页 |
| ·玉米CMS 胞质的育性相关基因研究 | 第19-20页 |
| ·玉米线粒体基因组与其它植物线线粒基因组编码基因的比较研究 | 第20-21页 |
| ·玉米CMS 材料的利用 | 第21-22页 |
| 3 玉米 NMS 材料的研究 | 第22-23页 |
| 二、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原理 | 第23-26页 |
| ·分子标记的特点 | 第23-24页 |
| ·分子标记的种类 | 第24-26页 |
| ·基于DNA-DNA 杂交的DNA 标记 | 第24-25页 |
| ·基于PCR 技术的DNA 标记 | 第25-26页 |
| ·基于限制性酶切和PCR 的DNA 标记 | 第26页 |
| ·基于单个核苷酸多态性的DNA 标记-SNP 标记 | 第26页 |
| 三、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玉米新型不育胞质 Y_(Ⅱ-Ⅰ)型和 M5P 型归群研究 | 第28-3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28-30页 |
| ·植物材料 | 第28页 |
| ·田间管理 | 第28页 |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8页 |
| ·主要酶类的配制 | 第28-29页 |
| ·主要缓冲液组成及配制 | 第29-3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 ·玉米黄化苗的培育 | 第30页 |
| ·玉米线粒体DNA 的提取 | 第30-31页 |
| ·玉米叶片总DNA 的提取 | 第31-32页 |
| ·玉米种子总DNA 的提取 | 第32页 |
| ·特异引物的设计 | 第32-33页 |
| ·PCR 扩增方法 | 第3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 ·玉米线粒体DNA、叶片总DNA、种子总DNA 检测 | 第33-34页 |
| ·特异引物的扩增 | 第34-37页 |
| 3 讨论 | 第37-38页 |
| ·特异引物的设计 | 第37页 |
| ·特异引物PCR 扩增方法归群与其它方法归群比较研究 | 第37页 |
| ·新型不育胞质M5P 型和Y_(Ⅱ-Ⅰ)型的归群 | 第37-38页 |
| 4 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玉米雄性不育胞质育性相关片段的 RAPD 标记筛选 | 第39-5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 ·植物材料 | 第39页 |
| ·田间管理 | 第39页 |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9页 |
| ·主要酶类的配制 | 第39页 |
| ·主要缓冲液组成及配制 | 第39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 ·玉米黄化苗的培育 | 第39-40页 |
| ·玉米线粒体DNA 的提取 | 第40页 |
| ·特异引物对玉米线粒体DNA 的扩增 | 第40页 |
| ·玉米线粒体DNA 的RAPD 条件优化 | 第40页 |
| ·RAPD 引物的筛选及差异片段的标记 | 第4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8页 |
| ·玉米线粒体DNA 检测 | 第40-41页 |
| ·特异引物扩增结果分析 | 第41页 |
| ·RAPD 条件的优化 | 第41-46页 |
| ·Mg~(2+)浓度对PCR 扩增反应的影响 | 第41-42页 |
| ·dNTPs 浓度对PCR 扩增的影响 | 第42页 |
| ·Taq 酶用量对PCR 扩增的影响 | 第42页 |
| ·引物浓度对PCR扩增的影响 | 第42页 |
| ·DNA 模板浓度对PCR 扩增的影响 | 第42页 |
| ·不同DNA模板对反应条件的优化的影响 | 第42-46页 |
| ·引物筛选结果 | 第46-48页 |
| 3 讨论 | 第48-51页 |
| ·影响RAPD反应的因素 | 第48-49页 |
| ·玉米线粒体DNA的提取 | 第49页 |
| ·玉米线粒体DNA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 | 第49-50页 |
|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深入研究 | 第50-51页 |
| 4 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 附录 | 第60-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