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静强度有限元仿真分析及其结构优化
| 独创性声明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汽车座椅的结构和分类 | 第10-11页 |
| ·汽车座椅的性能 | 第11-14页 |
| ·汽车座椅的舒适性 | 第12页 |
| ·汽车座椅的安全性 | 第12-14页 |
| ·汽车座椅被动安全性研究方法和现状 | 第14-17页 |
| ·汽车座椅被动安全性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汽车座椅被动安全性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座椅静强度分析模型的建立与简化 | 第19-31页 |
| ·有限元理论简介 | 第19页 |
| ·座椅静强度特性分析软件平台的选择 | 第19-20页 |
| ·座椅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的原则 | 第20-21页 |
| ·座椅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过程 | 第21-22页 |
| ·座椅结构有限元详细模型的建立 | 第22-30页 |
| ·几何模型的建立和简化 | 第22-24页 |
| ·座椅骨架常见破坏部件的选择与简化 | 第24-27页 |
| ·单元的选取与使用 | 第27-28页 |
| ·连接关系的模拟和简化 | 第28-29页 |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座椅系统静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 第31-49页 |
| ·座椅系统静强度法规 | 第31-34页 |
| ·座椅总成静强度标准 | 第31-32页 |
| ·座椅靠背静强度标准 | 第32-33页 |
| ·座椅头枕后移量标准 | 第33页 |
| ·座椅头枕静强度标准 | 第33-34页 |
| ·座椅骨架静强度试验 | 第34-42页 |
| ·试验原理 | 第34-35页 |
| ·测点的选择 | 第35-38页 |
| ·试验内容 | 第38-40页 |
| ·试验仪器和设备 | 第38页 |
| ·试验方法 | 第38-40页 |
| ·试验数据处理 | 第40-42页 |
| ·头枕后移量和头枕静强度试验 | 第42-44页 |
| ·试验原理 | 第42页 |
| ·试验仪器和设备 | 第42-43页 |
| ·试验内容 | 第43-44页 |
| ·试验结果 | 第44页 |
| ·试验误差分析 | 第44-48页 |
| ·试验误差产生的原因 | 第44-48页 |
| ·减小试验误差的方法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座椅静强度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分析 | 第49-61页 |
| ·座椅总成静强度仿真分析 | 第49-52页 |
| ·座椅总成静强度仿真分析模型和加载方式 | 第49-50页 |
| ·座椅总成静强度分析结果 | 第50-52页 |
| ·座椅靠背静强度仿真分析 | 第52-54页 |
| ·座椅靠背静强度仿真分析模型和加载方式 | 第52页 |
| ·座椅靠背静强度分析结果 | 第52-54页 |
| ·座椅头枕后移量仿真分析 | 第54-57页 |
| ·座椅头枕后移量仿真分析模型和加载方式 | 第55-56页 |
| ·座椅头枕后移量仿真分析结果 | 第56-57页 |
| ·座椅头枕静强度仿真分析 | 第57-58页 |
|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误差分析 | 第58-60页 |
|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误差产生原因 | 第58-59页 |
| ·减小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误差的方法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座椅部分结构的优化设计 | 第61-72页 |
| ·冲压薄板靠背骨架与轧制型材靠背骨架比较 | 第61-64页 |
| ·座椅靠背骨架结构的优化 | 第64页 |
| ·优化结构仿真分析 | 第64-69页 |
| ·座椅靠背加载条件下优化结构对比仿真分析 | 第65-67页 |
| ·头枕加载条件下优化结构的对比仿真分析 | 第67-69页 |
| ·结构优化方案的确定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