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40页 |
| ·聚烯烃概述 | 第10-14页 |
| ·聚丙烯结构、性能与应用 | 第10-12页 |
| ·聚乙烯结构、性能与应用 | 第12-14页 |
| ·聚丙烯的共混改性方法 | 第14-18页 |
| ·塑料增韧PP | 第14-15页 |
| ·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增韧PP | 第15页 |
| ·非弹性体增韧PP | 第15-16页 |
| ·弹性体、非弹性体结合增韧PP | 第16页 |
| ·纳米复合材料改性PP | 第16-17页 |
| ·成核剂增韧聚丙烯 | 第17页 |
| ·多元体系改性PP | 第17-18页 |
| ·聚丙烯共混改性的发展趋势 | 第18页 |
| ·聚丙烯共混改性用相容剂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 ·共混体系相容剂的作用 | 第18页 |
| ·不同PP共混体系改性用相容剂 | 第18-19页 |
| ·新型增容剂离聚体概述 | 第19-23页 |
| ·增韧机理 | 第23-28页 |
| ·橡胶增韧机理 | 第23-26页 |
| ·刚性粒子增韧机理 | 第26-28页 |
|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 第28-40页 |
| ·纳米粒子及其特性 | 第28-29页 |
| ·聚合物纳米SiO_2复合材料 | 第29-32页 |
|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PLS) | 第32-37页 |
|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技术 | 第37-40页 |
| 2 试验部分 | 第40-43页 |
| ·主要原材料 | 第40页 |
| ·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40-42页 |
| ·力学性能 | 第40-41页 |
| ·耐热性能 | 第41页 |
| ·熔体流动速率(MFR) | 第41页 |
| ·光学显微镜(POM) | 第41页 |
|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 第41页 |
| ·扫描电镜(SEM) | 第41页 |
| ·差热扫描量热法(DSC) | 第41页 |
| ·广角X射线衍射(WAXD) | 第41-42页 |
| ·试样的加工与制备 | 第42-43页 |
| ·制备试样所用设备 | 第42页 |
| ·加工工艺 | 第42-43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3-74页 |
| ·蒙脱土/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 第43-51页 |
| ·MMT含量对PP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 ·MMT类型对PP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4-46页 |
| ·PP-g-MAH的加入对PP/MMT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 ·MMT对PP熔融指数的影响 | 第47-48页 |
| ·MMT对PP维卡软化点的影响 | 第48页 |
| ·MMT/PP-g-MAH对不同种类PP的改性效果 | 第48-50页 |
| ·PP/MMT复合材料的结晶形态 | 第50-51页 |
| ·聚丙烯/纳米SIO_2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 第51-61页 |
| ·纳米SiO_2用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 ·纳米SiO_2的种类对PPB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 ·纳米SiO_2/PP-g-MAH体系中PP-g-MAH用量的选择 | 第54-55页 |
| ·不同融熔共混加工工艺对PP/纳米SiO_2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 ·聚丙烯/纳米SiO_2复合材料的耐热性能 | 第56-57页 |
| ·PPB/SiO_2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57-61页 |
| ·B成核剂改性PP体系研究 | 第61-65页 |
| ·β成核剂改性PP体系力学性能的研究 | 第61-62页 |
| ·β成核剂改性PP的结构研究 | 第62-65页 |
| ·相容剂对PA6和PU改性聚烯烃的增容作用 | 第65-74页 |
| ·不同相容剂对HDPE/PA6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5-69页 |
| ·不同相容剂对HDPE/PU复合体系综合性能的影响 | 第69-71页 |
| ·不同相容剂对PP/PA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1-73页 |
| ·不同相容剂对PPB/PU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 | 第73-74页 |
| 4 结论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81页 |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