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31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引用洪水灌溉在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作用和意义 | 第15-16页 |
·引用洪水灌溉对改善地下水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洪水携带物随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 第17页 |
·研究引洪灌溉补源宏观效果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进展 | 第18-28页 |
·引用洪水的简史 | 第18-21页 |
·洪水携带物随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动态 | 第21-23页 |
·引洪灌溉补源宏观效果的研究动态 | 第23-25页 |
·天然洪水中泥沙特性的研究概况 | 第25-28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洪水携带物的测定试验 | 第31-40页 |
·御河流域概况 | 第31-35页 |
·地形地貌 | 第31-32页 |
·气候 | 第32-33页 |
·水文 | 第33页 |
·土壤 | 第33页 |
·植被 | 第33-34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4-35页 |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35页 |
·洪水养分与含沙量的测定仪器 | 第35页 |
·其它仪器及设备 | 第35页 |
·试验方案与方法 | 第35-40页 |
·试验方案 | 第35-37页 |
·试验方法 | 第37-40页 |
第三章 天然洪水携带泥沙的时空变化特性 | 第40-51页 |
·河道洪水携带含沙量的变化特性 | 第40-48页 |
·单场洪水携带泥沙的变化特性 | 第40-41页 |
·全年范围内洪水含沙量的变化特性 | 第41-44页 |
·单场洪水携带泥沙粒径的变化特性 | 第44-46页 |
·全年范围内洪水携带泥沙粒径的变化特性 | 第46-48页 |
·进地灌溉洪水的泥沙特性 | 第48-49页 |
·进地灌溉洪水携带含沙量的特性 | 第48页 |
·进地灌溉洪水携带泥沙粒径特性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天然洪水携带养分、盐分的时空变化特性 | 第51-82页 |
·河道洪水养分、盐分的来源、构成和主要载体 | 第51-55页 |
·河道洪水养分、盐分的来源 | 第51页 |
·河道洪水养分、盐分的构成 | 第51-52页 |
·河道洪水养分、盐分主要载体 | 第52-55页 |
·河道洪水携带养分、盐分的变化特性 | 第55-75页 |
·单场洪水携带养分、盐分的变化特性 | 第55-63页 |
·全年范围内洪水携带养分、盐分的变化特性 | 第63-75页 |
·进地灌溉洪水的肥效估计 | 第75-80页 |
·全效养分携带量的肥效估计 | 第75-77页 |
·速效养分携带量的肥效估计 | 第77页 |
·引洪补源灌溉的直接经济效益估算 | 第77-79页 |
·作物增产带来的经济价值 | 第79-80页 |
·洪水灌溉的其它经济价值 | 第80页 |
·引洪补源的经济价值 | 第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引洪灌溉补源宏观效果的研究 | 第82-101页 |
·引洪灌溉补源效果观测设施的布设 | 第83页 |
·引洪灌溉补源效果观测方案 | 第83-84页 |
·补源区地下水位的年变化特性 | 第84-90页 |
·单观测孔地下水位的年变化特性 | 第84-86页 |
·横断面内各个观测孔地下水位的变化特性 | 第86-88页 |
·纵断面内各个观测孔地下水位的变化特性 | 第88-90页 |
·单次引洪补源灌溉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过程 | 第90-95页 |
·各个纵断面单次灌水情况下观测孔地下水位的变化特性 | 第90-93页 |
·各个横断面单次灌水情况下观测孔地下水位的变化特性 | 第93-95页 |
·洪水补源灌溉的补给率的确定 | 第95-99页 |
·给水度μ的确定 | 第95-97页 |
·地下水变化值△H的确定 | 第97-98页 |
·地下水开采量B和研究区计算面积F的确定 | 第98页 |
·引洪补给率的确定 | 第98-99页 |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4页 |
·主要结论 | 第101-103页 |
·洪水含沙量变化规律 | 第101页 |
·洪水养分、盐分变化规律 | 第101-102页 |
·引洪条件下地下水补源宏观效果 | 第102-103页 |
·研究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