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污染物扩散的应急通风关键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5-2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21-47页 |
·课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21-24页 |
·课题背景 | 第21-22页 |
·课题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文献综述 | 第24-39页 |
·控制污染物扩散的应急通风理论概述 | 第24-27页 |
·应急通风理论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进展 | 第27-37页 |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7-39页 |
·课题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39-43页 |
·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论文各章节内容 | 第40-42页 |
·研究思路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第2章 暴露单元及其分层模型 | 第47-57页 |
·前言 | 第47-48页 |
·暴露单元的概念 | 第48-49页 |
·暴露单元的空间尺寸 | 第49-50页 |
·暴露单元的分层模型 | 第50-51页 |
·人员运动的描述方法 | 第51-52页 |
·污染物扩散的描述方法 | 第52-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第3章 室内人员运动的模拟方法及应用 | 第57-81页 |
·前言 | 第57页 |
·疏散准备阶段人员运动的模拟方法 | 第57-66页 |
·蒙特卡罗模拟的基本原理 | 第57-59页 |
·人员时空分布的蒙特卡罗模拟 | 第59-60页 |
·应用举例与分析讨论 | 第60-66页 |
·疏散行动阶段人员运动的模拟方法 | 第66-79页 |
·人员疏散模型概述 | 第66-67页 |
·SGEM模型的计算原理 | 第67-69页 |
·数值模拟的主要步骤 | 第69-70页 |
·SGEM模型的验证 | 第70页 |
·应用举例与分析讨论 | 第70-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第4章 污染物扩散的模拟方法及实验验证 | 第81-89页 |
·前言 | 第81页 |
·室内气流与污染物扩散的模拟方法概述 | 第81-82页 |
·本文采用的模拟方法及模拟工具 | 第82-84页 |
·CFD的基本思想 | 第82页 |
·室内空气的物理特性 | 第82-83页 |
·室内空气流动的控制方程 | 第83页 |
·室内空气流动的湍流模型 | 第83页 |
·控制方程的求解 | 第83-84页 |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84页 |
·模拟工具 | 第84页 |
·实验验证 | 第84-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第5章 室内人员暴露剂量及伤亡率的计算方法 | 第89-129页 |
·前言 | 第89页 |
·污染物的剂量 | 第89-91页 |
·剂量的定义 | 第89页 |
·剂量的描述参数 | 第89-91页 |
·室内人员暴露剂量的计算思路 | 第91-92页 |
·单元累加的计算思路 | 第91页 |
·人员累加的计算思路 | 第91-92页 |
·室内人群吸入剂量的计算方法 | 第92-93页 |
·单元累加的计算方法 | 第92-93页 |
·人员累加的计算方法 | 第93页 |
·室内人员接触剂量的计算方法 | 第93-95页 |
·单元累加的计算方法 | 第94页 |
·人员累加的计算方法 | 第94-95页 |
·室内人员暴露剂量的时间离散形式 | 第95-97页 |
·人员吸入剂量的时间离散形式 | 第95-96页 |
·人员接触剂量的时间离散形式 | 第96-97页 |
·人员伤亡率的计算方法 | 第97-100页 |
·应用举例与分析讨论 | 第100-125页 |
·算例描述 | 第100-103页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103-104页 |
·计算结果分析讨论 | 第104-124页 |
·计算结果应用范围的讨论 | 第124-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9页 |
第6章 有效因子——通风效果评价的新概念 | 第129-157页 |
·前言 | 第129-130页 |
·污染源有效因子(EFCS) | 第130-133页 |
·污染源有效因子1(EFCS1) | 第130-131页 |
·污染源有效因子2(EFCS2) | 第131-132页 |
·污染源有效因子3(EFCS3) | 第132-133页 |
·送风有效因子(EFSA) | 第133-135页 |
·送风有效因子1(EFSA1) | 第134页 |
·送风有效因子2(EFSA2) | 第134页 |
·送风有效因子3(EFSA3) | 第134-135页 |
·两种有效因子定义的讨论 | 第135-137页 |
·有效因子指标的离散形式 | 第137-138页 |
·应用举例与分析讨论 | 第138-153页 |
·算例描述 | 第138-141页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141页 |
·计算结果分析讨论 | 第141-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57页 |
第7章 应急通风的决策分析 | 第157-171页 |
·前言 | 第157-158页 |
·应急通风的决策问题概述 | 第158-160页 |
·问题举例 | 第158页 |
·决策问题的要素 | 第158-159页 |
·决策问题的分类 | 第159-160页 |
·应急通风的确定型决策 | 第160-161页 |
·应急通风的风险型决策 | 第161-163页 |
·最大可能法 | 第162页 |
·期望值法 | 第162-163页 |
·应急通风的不确定型决策 | 第163-169页 |
·乐观准则(max-max准则) | 第164页 |
·悲观准则(max-min准则) | 第164-165页 |
·折衷准则(α-乐观准则) | 第165-166页 |
·后悔值准则(min-max遗憾准则) | 第166-167页 |
·等可能性准则(Laplace准则) | 第167-168页 |
·不同准则的分析比较 | 第168-169页 |
·本章小结 | 第169-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1页 |
第8章 污染源的辨识方法及应用 | 第171-205页 |
·前言 | 第171页 |
·污染源辨识的理论依据 | 第171-173页 |
·污染源辨识的研究思路 | 第173-176页 |
·污染源位置的辨识 | 第173-175页 |
·污染源强度的辨识 | 第175-176页 |
·污染源辨识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176-180页 |
·污染源位置的辨识方法(采用1个传感器) | 第176-178页 |
·污染源位置的辨识方法(采用2个传感器) | 第178-180页 |
·污染源强度的辨识方法 | 第180页 |
·污染源辨识效果的评价方法 | 第180-181页 |
·应用举例与分析讨论 | 第181-202页 |
·算例描述 | 第181-184页 |
·污染源位置的辨识方法示例(采用1个传感器) | 第184-193页 |
·污染源位置的辨识方法示例(采用2个传感器) | 第193-201页 |
·污染源强度的辨识方法示例 | 第201-202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05页 |
第9章 应急通风理论的综合应用 | 第205-229页 |
·前言 | 第205-206页 |
·房间和通风系统设置 | 第206-208页 |
·应对策略的制定过程 | 第208-221页 |
·室内人员疏散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208-209页 |
·室内污染物扩散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209-211页 |
·应对策略实施效果的评价 | 第211-221页 |
·紧急事件发生时的决策过程 | 第221-226页 |
·应急通风问题的报酬函数与决策表 | 第221-222页 |
·完全确定污染源位置情况下的决策过程 | 第222-223页 |
·不完全确定污染源位置情况下的决策过程 | 第223-225页 |
·完全不确定污染源位置信息情况下的决策过程 | 第225-2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26-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29页 |
第10章 结论 | 第229-235页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229-232页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232-235页 |
致谢 | 第235-237页 |
附录A 第九章计算结果附表 | 第237-243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43-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