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1 前言 | 第15-39页 |
·光合作用 | 第15-19页 |
·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机理及重要性 | 第15-16页 |
·光反应 | 第16页 |
·碳同化 | 第16-17页 |
·蓝藻的光合作用 | 第17-19页 |
·蓝藻的光合系统 | 第17-18页 |
·蓝藻光合作用的特点 | 第18页 |
·蓝藻的CO_2浓缩机制 | 第18-19页 |
·光合作用的分子生理研究 | 第19-20页 |
·光合碳流量的调控 | 第20-25页 |
·环境因子对Calvin循环中酶水平的调节 | 第20页 |
·pH及Mg~(2+)浓度对Calvin循环酶的调节 | 第20页 |
·光相关的共价修饰对Calvin循环酶的重要调节功能 | 第20页 |
·反义转基因植物的研究 | 第20-25页 |
·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 | 第21-22页 |
·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SBPase) | 第22页 |
·质体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 | 第22-23页 |
·转酮酶(TKL) | 第23-24页 |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和磷酸核酮糖激酶(PRK) | 第24页 |
·反义植物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各个酶的调控能力需要重新认识 | 第24-25页 |
·蓝藻中Calvin循环酶调控能力的研究 | 第25页 |
·丙糖磷酸异构酶(TPI) | 第25-29页 |
·TPI的分布与功能 | 第25-26页 |
·TPI的结构特点及在植物中的存在形式 | 第26-27页 |
·TPI的催化机理 | 第27-28页 |
·植物中TPI的研究概况 | 第28页 |
·TPI在Calvin循环中的作用 | 第28-29页 |
·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 | 第29-31页 |
·FBA的亚基结构 | 第29页 |
·FBA催化的反应与催化机理 | 第29-30页 |
·FBA的分布 | 第30页 |
·植物中FBA的研究情况 | 第30-31页 |
·植物及部分藻类胞质及叶绿体型FBA cDNA及基因的克隆 | 第30-31页 |
·水稻胞质FBA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 | 第31页 |
·FBA在Calvin循环中的作用 | 第31页 |
·外源基因的共表达 | 第31-32页 |
·蓝藻基因工程 | 第32-37页 |
·概述 | 第32-33页 |
·可用于蓝藻基因工程的质粒载体 | 第33-34页 |
·可以在蓝藻中自我复制的质粒 | 第33页 |
·整合载体和转座子 | 第33页 |
·噬菌体载体 | 第33-34页 |
·外源基因导入蓝藻的方法 | 第34-35页 |
·遗传转化 | 第34页 |
·接合转移 | 第34-35页 |
·国内外用于应用的蓝藻基因工程进展 | 第35-36页 |
·用于治理环境 | 第35页 |
·用于制备基因工程药物 | 第35-36页 |
·选择蓝藻作为靶酶基因表达宿主研究光合作用的原因 | 第36-37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7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7-3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9-53页 |
·材料 | 第39-42页 |
·质粒、菌株与藻株 | 第39-40页 |
·工具酶与试剂 | 第40-41页 |
·主要仪器 | 第41-42页 |
·方法 | 第42-53页 |
·蓝藻的培养、纯化、保种及扩大培养 | 第42-43页 |
·培养 | 第42页 |
·纯化 | 第42-43页 |
·保种 | 第43页 |
·扩大培养 | 第43页 |
·穿梭表达载体pDC-TPI、pDC-AT的构建 | 第43-47页 |
·菠菜cptpi基因的获得 | 第43页 |
·菠菜cptpi和水稻cfba串联基因的获得 | 第43-45页 |
·碱裂解法小量制备质粒DNA | 第45页 |
·酶解反应体系 | 第45页 |
·酶切片段的纯化和回收 | 第45-46页 |
·连接反应体系 | 第46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6页 |
·大肠杆菌的转化 | 第46页 |
·克隆载体的鉴定 | 第46-47页 |
·蓝藻的转化与筛选 | 第47页 |
·蓝藻的转化 | 第47页 |
·转基因藻的筛选 | 第47页 |
·转基因藻的DNA检测 | 第47-48页 |
·蓝藻的破碎 | 第47-48页 |
·蓝藻总DNA的提取 | 第48页 |
·PCR鉴定 | 第48页 |
·转基因蓝藻中酶活性的测定 | 第48-50页 |
·总可溶性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48页 |
·转pDC-TPI鱼腥藻中酶活性的测定 | 第48-49页 |
·转pDC-AT鱼腥藻中酶活性的测定 | 第49-50页 |
·转基因藻的生理活性检测 | 第50-53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0页 |
·光合放氧活性的测定 | 第50-5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3-89页 |
·菠菜cptpi基因在鱼腥藻中的克隆与检测 | 第53-59页 |
·穿梭表达载体pDC-TPI的构建 | 第53-55页 |
·PCR调取tpi基因片段 | 第53-54页 |
·中间穿梭表达载体pRL-TPI的鉴定 | 第54-55页 |
·穿梭表达载体pDC-TPI的鉴定 | 第55页 |
·蓝藻的转化与筛选 | 第55-57页 |
·转pDC-TPI鱼腥藻的DNA检测 | 第57-58页 |
·TPI酶活性检测 | 第58-59页 |
·蛋白定量标准曲线 | 第58页 |
·TPI酶活检测标准曲线 | 第58-59页 |
·蛋白粗提液中TPI的比活力 | 第59页 |
·水稻cfba和菠菜cptpi串联基因在鱼腥藻中的克隆与检测 | 第59-67页 |
·穿梭表达载体pDC-AT的构建 | 第59-64页 |
·PCR调取基因片段一 | 第60页 |
·PCR调取基因片段二 | 第60-62页 |
·二次PCR调取完整基因片段 | 第62页 |
·中间穿梭表达载体pRL-AT的鉴定 | 第62页 |
·穿梭表达载体pDC-AT的鉴定 | 第62-64页 |
·蓝藻的转化与筛选 | 第64-65页 |
·转pDC-AT鱼腥藻的DNA检测 | 第65页 |
·酶活性检测 | 第65-67页 |
·蛋白定量标准曲线 | 第65页 |
·AT酶活检测标准曲线 | 第65页 |
·蛋白粗提液中AT的比活力 | 第65-66页 |
·蛋白粗提液中TPI的比活力 | 第66-67页 |
·转基因鱼腥藻7120的优化培养 | 第67-75页 |
·光照 | 第67页 |
·温度 | 第67-71页 |
·起始pH值 | 第71-74页 |
·氮源浓度 | 第74-75页 |
·三种不同基因水平的改变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75-89页 |
·TPI单酶水平的提高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75-77页 |
·FBA单酶水平的提高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77-78页 |
·TPI和FBA双酶水平的提高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78-80页 |
·三种水平对光合作用影响的比较 | 第80-85页 |
·无机碳——NaHCO_3的添加对藻株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85-89页 |
4 讨论 | 第89-93页 |
·鱼腥藻7120作为光合作用理论研究材料的可行性 | 第89页 |
·TPI单酶水平提高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可能原因 | 第89-90页 |
·共表达tpi和fba双酶基因的必要性及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90-91页 |
·三种酶水平的变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91-92页 |
·HCO_3~-对光合活性的促进作用 | 第92-93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93-95页 |
·总结 | 第93-94页 |
·构建了两个穿梭表达载体pDC-TPI和pDC-AT | 第93页 |
·获得了两个转基因鱼腥藻 | 第93页 |
·提高了转基因藻中相应酶的活性 | 第93页 |
·转基因鱼腥藻的适宜生长条件 | 第93页 |
·基因水平的变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93-94页 |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5页 |
附录 | 第10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18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