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我国可转换债券的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6页
1 绪论第6-12页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第6-8页
  1.1.1 理论背景第6页
  1.1.2 实践背景第6-7页
  1.1.3 现阶段国内研究状况第7-8页
 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1 理论意义第8页
  1.2.2 实践意义第8-9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第9-12页
  1.3.1 研究内容第9-10页
  1.3.2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3.3 创新点第11-12页
2 文献综述第12-30页
 2.1 国外关于可转换债券研究综述第12-16页
  2.1.1 发行动机第12-14页
  2.1.2 可转换债券发行的声明效应第14-15页
  2.1.4 可转换债券赎回和转换策略第15-16页
  2.1.5 持续融资第16页
 2.2 可转换债券价值评估综述第16-27页
  2.2.1 可转换债券定价理论演化综述第16-18页
  2.2.2 债券部分价值评估方法第18页
  2.2.3 期权部分价值评估方法第18-25页
  2.2.4 可转换债券价值的市场表现第25-27页
 2.3 国内关于可转换债券研究综述第27-30页
3 可转换债券市场现状分析第30-42页
 3.1 国外可转换债券市场发展现状第30-32页
 3.2 我国可转换债券历史第32-33页
 3.3 可转换债券融资优势第33-36页
 3.4 可转债市场的重要意义第36-37页
 3.5 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第37-42页
4 我国可转换债券的理论价值分析第42-52页
 4.1 债券样本的选择第42-43页
 4.2 可转债理论价值的确定第43-47页
  4.2.1 债券部分价值第44页
  4.2.2 期权部分价值第44-47页
 4.3 因变量的确定第47-52页
  4.3.1 因变量统计分析第48-49页
  4.3.2 差异产生的定性分析第49-52页
5 实证研究设计第52-62页
 5.1 解释变量的选取第52-56页
  5.1.1 外部风险第52-53页
  5.1.2 资产部分风险第53页
  5.1.3 债券部分风险第53-54页
  5.1.4 其他指标第54-56页
 5.2 研究设计第56页
 5.3 样本描述性统计第56-62页
6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第62-72页
 6.1 多重共线性问题第62-64页
 6.2 回归方程分析第64-70页
  6.2.1 模型拟合度评价第64-65页
  6.2.2 显著性检验第65-70页
 6.3 探索性分析第70-72页
7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7.1 研究结论第72-73页
 7.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附录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诏与唐朝、吐蕃及东南亚地区关系述论
下一篇:采用现场总线技术仿真过程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