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间“性”论研究--以郭店、上博简为基础
第1章 引言 | 第1-15页 |
第2章 前提研究 | 第15-31页 |
·对辨伪方法的反思 | 第17-19页 |
·对文献年代的反思 | 第19-21页 |
·对学派分析法的反思 | 第21-30页 |
·对《易传》道家说前提的质疑 | 第22-26页 |
·学派内部的细分 | 第26-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出土文献校释 | 第31-65页 |
·上博《诗论》 | 第31-33页 |
·郭店简《唐虞之道》 | 第33-35页 |
·郭店简《天常》 | 第35-37页 |
·郭店简《性自命出》(上博简《性情论》) | 第37-51页 |
·郭店简《语丛》 | 第51-58页 |
·郭店简《六德》、《尊德义》中的相关文献 | 第58-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出土文献与孔子“性”论研究 | 第65-109页 |
·《天常》与“性相近” | 第65-76页 |
·“性相近”研究回顾 | 第65-74页 |
·《天常》简中的“性”论 | 第74-76页 |
·《诗论》与“民性” | 第76-87页 |
·《诗论》中的“民性” | 第76-85页 |
·《韩非子》所记孔子论“民性” | 第85-87页 |
·《唐虞之道》、《性自命出》与孔子的“性”论 | 第87-99页 |
·《唐虞之道》的启发 | 第87-94页 |
·《易传》中的“性”论 | 第94-99页 |
·孔子“性”论的完成 | 第99-103页 |
·《孝经》中的“性”论 | 第99-101页 |
·理论的完善 | 第101-103页 |
·对孔子“性”论的评价 | 第103-107页 |
·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5章 出土文献与孔子后学“性”论研究 | 第109-157页 |
·《天常》简全文的思想 | 第109-112页 |
·《性自命出》研究 | 第112-135页 |
·《性自命出》的心性论 | 第113-115页 |
·公孙尼子学派“性”论 | 第115-120页 |
·《性自命出》与《中庸》 | 第120-122页 |
·《性自命出》无“性善”说 | 第122-124页 |
·“实性”说 | 第124-128页 |
·论《孟子》“天下之言性”章 | 第128-135页 |
·《语丛一》、《语丛二》中的“性”论 | 第135-143页 |
·《语丛一》中的“性”论 | 第135-139页 |
·孟子与告子争辩的“仁义内外”问题 | 第139-141页 |
·《语丛二》的“性”论 | 第141-143页 |
·《大学》“格物”新解 | 第143-155页 |
·《唐虞之道》的启发 | 第143-146页 |
·“格物”与“诚性” | 第146-152页 |
·古代的“物”论 | 第152-155页 |
·对孔子后学“性”论的评价 | 第155-156页 |
·小结 | 第156-157页 |
结论 | 第157-173页 |
致谢与声明 | 第173-174页 |
附录A “百家”、“六家”与“九流十家” | 第174-184页 |
附录B 《天常》、《性自命出》释文 | 第184-18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88-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