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推拿学基础理论建构略论--兼移精变气的理论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ABSTRACT) | 第6-8页 |
| 文献综述:按摩推拿学及其基础理论概况 | 第8-16页 |
| 1 概述 | 第8页 |
| 2 学科范畴 | 第8-9页 |
| 3 学科及相关概况 | 第9-13页 |
| 4 按摩推拿学基础理论概况 | 第13-15页 |
| 5 结语与展望 | 第15-16页 |
| 前言:按摩推拿学基础理论建构的思考 | 第16-23页 |
| 1“建构”的必要性 | 第16页 |
| 2“建构”的可能性 | 第16-18页 |
| 3“建构”的内涵外延 | 第18-21页 |
| ·整理提炼 | 第19-20页 |
| ·挖掘补充 | 第20-21页 |
| 4“建构”的意义 | 第21-23页 |
| 正文 | 第23-64页 |
| 1 按摩推拿学基础理论框架的建立 | 第23-27页 |
| 2 按摩推拿学的指导思想 | 第27-48页 |
| ·整体观念 | 第27-33页 |
|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 第27-30页 |
|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第30-31页 |
| ·身与心的统一 | 第31页 |
| ·整体的相对性与变化的整体 | 第31-33页 |
| ·移精变气论 | 第33-45页 |
| ·所依经典 | 第33-34页 |
| ·移精变气概念的推衍 | 第34-36页 |
| ·按摩推拿实现移精变气的途径 | 第36-40页 |
| ·实现移精变气的条件 | 第40-42页 |
| ·移精变气的过程和结果 | 第42-44页 |
| ·移精变气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初步验证 | 第44-45页 |
| ·清净理论 | 第45-47页 |
| ·清净理论的提出 | 第45页 |
| ·清净理论在按摩推拿学中的应用 | 第45-47页 |
| ·小结:哲学基础的统一 | 第47-48页 |
| 3 按摩推拿学的基本方法 | 第48-57页 |
| ·阴阳五行 | 第48-50页 |
| ·辨证论治 | 第50-52页 |
| ·经络穴位 | 第52-53页 |
| ·营卫气血 | 第53-54页 |
| ·藏象 | 第54-55页 |
| ·筋骨节窍 | 第55-57页 |
| 4 按摩推拿学的技术及治疗原则原理 | 第57-64页 |
| ·推拿练功 | 第57页 |
| ·练功目的 | 第57页 |
| ·练功方法 | 第57页 |
| ·手法 | 第57-63页 |
| ·手法的探讨 | 第57-58页 |
| ·手法操作原则探讨 | 第58-60页 |
| ·手法补泻 | 第60-63页 |
| ·治疗原则 | 第63-64页 |
| 附篇:略述按摩推拿学的历史 | 第64-82页 |
| 1 按摩的起源 | 第64-65页 |
| 2 古代按摩疗法的应用 | 第65-66页 |
| 3《黄帝内经》对按摩疗法的初步总结 | 第66-73页 |
| 4 历代按摩经验的散在记录 | 第73-77页 |
| 5《圣济总录》按摩理论的阐发 | 第77-78页 |
| 6 小儿推拿的兴起 | 第78页 |
| 7 近代推拿流派的呈现 | 第78-79页 |
| 8 小结:历史问题初探 | 第79-82页 |
| 结论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个人简历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