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引言 | 第9-10页 |
| 2 国外职业行为研究相关理论 | 第10-14页 |
| ·Holland(1959)的职业选择理论 | 第11页 |
| ·Lofquist和Dawis(1964)的工作调整理论 | 第11-12页 |
| ·Super(1957,1990)的生涯理论 | 第12-13页 |
| ·Gottfredson(1981)的界限协调理论 | 第13页 |
| ·Jopsen和Dilley(1974)的决策理论 | 第13-14页 |
| ·Lent、Brown和Hackett(1995)的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 第14页 |
| 3 职业决策有效性 | 第14-19页 |
| ·职业决策有效性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 ·职业决策有效性的测量 | 第17-19页 |
| 4 研究构想 | 第19-2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研究假设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 5 结果与分析 | 第23-48页 |
|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24-29页 |
|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求职自我效能感及职业个性分布的分析 | 第29-32页 |
| ·在校大学生与企业员工的职业心理比较 | 第32-38页 |
| ·职业决策情境中的意识性问题 | 第38-48页 |
| 6 讨论 | 第48-65页 |
|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析 | 第48-51页 |
| ·不同性别、家庭来源大学生求职自我效能感比较 | 第51-52页 |
| ·不同性别、家庭来源大学生职业个性分析 | 第52-53页 |
| ·在校大学生与企业员工的职业心理比较 | 第53-57页 |
| ·职业决策即时情境中的职业决策行为 | 第57-65页 |
| 7 结论与对策 | 第65-70页 |
| ·主要结论 | 第65-67页 |
| ·对策 | 第67-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附录 | 第74-80页 |
| 后记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