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1页 |
第一部分 导论 | 第11-17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11-12页 |
二、行政公开制度的研究现状和实践 | 第12-13页 |
三、研究的方法问题 | 第13-17页 |
(一) 方法论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二) 本文研究的切入点——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4-17页 |
1. 对一个假设的探讨 | 第14-16页 |
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部分 信息和信息不对称 | 第17-21页 |
一、信息的价值 | 第17-18页 |
(一) 信息的概念 | 第17页 |
(二) 信息的价值 | 第17-18页 |
1. 消除不确定性,给人以知识 | 第17-18页 |
2. 赋予信息持有者以强势力 | 第18页 |
二、信息不对称的根源——私有信息的存在 | 第18-19页 |
(一) 信息不对称的涵义 | 第18-19页 |
(二) 公共信息和私有信息 | 第19页 |
三、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后果 | 第19-20页 |
(一) 消费者的无知 | 第20页 |
(二) 公民的无知 | 第20页 |
四、问题的解决——信息的公开 | 第20-21页 |
第三部分 作为公共物品的行政信息 | 第21-24页 |
一、行政信息的概念 | 第21-22页 |
二、行政信息公共性的分析 | 第22-23页 |
三、公共性的内在要求——行政信息公开 | 第23-24页 |
第四部分 行政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及其弊端 | 第24-32页 |
一、行政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分析 | 第24-29页 |
(一) 分析的两个前提 | 第24-26页 |
1. 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 | 第24-25页 |
2. 公共物品的外部性 | 第25-26页 |
(二) 一般性分析 | 第26-28页 |
1. 行政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 | 第26页 |
2. 行政知识的专业性 | 第26页 |
3. 作为“经济人”的行政官僚 | 第26-28页 |
4. 行政信息的搜寻成本 | 第28页 |
(三) 深层次分析 | 第28-29页 |
1. 行政权力的高度垄断性 | 第28-29页 |
2. 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地位的不对等性 | 第29页 |
二、行政信息不对称所导致弊端的表现 | 第29-32页 |
(一) 公民的无知 | 第30-31页 |
(二) 官僚的专横 | 第31-32页 |
第五部分 行政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矫正——信息公开法的价值 | 第32-43页 |
一、法律制度的功能 | 第32-34页 |
1. 交易成本的降低 | 第32-33页 |
2. 对权力的控制和约束 | 第33-34页 |
二、行政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功能 | 第34-43页 |
(一) 降低行政信息成本的制度安排 | 第34-38页 |
1. 公开范围立法技术的选择 | 第34-35页 |
2. 公开的方式选择 | 第35-36页 |
3. 拒绝公开的证明责任由行政机关负担 | 第36-37页 |
4. 行政公开收费标准的控制 | 第37-38页 |
(二) 监督救济结构的构造——权力间的平衡 | 第38-43页 |
1. 立法救济 | 第39页 |
2. 行政救济 | 第39-41页 |
3. 司法救济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