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外文摘要 | 第3-17页 |
前言 | 第17-18页 |
第1章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及法律渊源 | 第18-25页 |
1.1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8-23页 |
1.1.1 从建国初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实行“统包统分”的分配制度 | 第18-19页 |
1.1.2 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 | 第19-20页 |
1.1.3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家指导下的“自主择业”就业制度 | 第20-23页 |
1.2 高校毕业生就业立法的法律渊源 | 第23-25页 |
1.2.1 与劳动就业相关的《宪法》、《劳动法》等 | 第23页 |
1.2.2 国家教育部及国务院有关部委关于毕业生就业的部门规章 | 第23-24页 |
1.2.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就业主管部门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用于指导管理本地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 第24页 |
1.2.4 各高校每年根据国家、上级就业主管部门的一系列就业方针、政策和规定所制定的关于本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实施意见和办法 | 第24-25页 |
第2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立法现状及评价 | 第25-31页 |
2.1 统筹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法规 | 第25-28页 |
2.2 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中缺少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 第28-29页 |
2.3 禁止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在我国法律规定上存在较大缺陷 | 第29-31页 |
第3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立法的背景分析及价值理念 | 第31-43页 |
3.1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从政策到法律的背景分析 | 第31-35页 |
3.1.1 体制转轨的背景 | 第31-32页 |
3.1.2 劳动力资源的社会结构背景 | 第32-34页 |
3.1.3 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立法的优势 | 第34-35页 |
3.2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立法的价值理念 | 第35-43页 |
3.2.1 充分保障毕业生享有就业权,促进大学生就业即维护、实现和保障人权 | 第35-36页 |
3.2.2 切实维护毕业生合法的特有的就业权益 | 第36-39页 |
3.2.3 维护用人单位的招聘录用毕业生的权利 | 第39-40页 |
3.2.4 政府职能理念由管理到服务的转换 | 第40-43页 |
第4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立法的设想 | 第43-58页 |
4.1 完善就业立法的思路 | 第43-44页 |
4.2 完善就业立法的对策 | 第44-48页 |
4.2.1 制定《就业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 第44-45页 |
4.2.2 完善有关反就业歧视的立法,维护良好的就业秩序 | 第45-48页 |
4.3 把《暂行规定》由国务院部门规章升格为行政法规 | 第48-51页 |
4.4 关于修改《暂行规定》内容的具体设想 | 第51-55页 |
4.4.1 关于名称 | 第51页 |
4.4.2 关于总则 | 第51-52页 |
4.4.3 关于分则 | 第52-54页 |
4.4.4 关于附则 | 第54-55页 |
4.5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修改互相抵触的规定 | 第55-57页 |
4.6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人员要逐步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 | 第57-58页 |
第5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法律监督与审查 | 第58-63页 |
5.1 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担负起重大使命,促进就业体制顺畅 | 第59页 |
5.2 在健全、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专业市场的基础之上建立毕业生维权保障机构 | 第59-60页 |
5.3 建立宏观监控机制,切实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 第60页 |
5.4 确立政府监控环节,维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 第60-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