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微量水平下生物共代谢4-氯酚特性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30页
 1.1 水中酚类物质污染现状第11-12页
 1.2 环境中酚类有机污染物的性质及来源第12-13页
 1.3 含酚废水的物化处理方法第13-14页
  1.3.1 含酚废水的物理处理方法第13页
  1.3.2 含酚废水的化学处理方法第13-14页
 1.4 含酚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第14-15页
  1.4.1 生物膜法第14页
  1.4.2 活性污泥法第14-15页
 1.5 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及共代谢第15-19页
  1.5.1 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特性第15-16页
  1.5.2 共代谢的定义第16页
  1.5.3 共代谢中的能量分配比例第16-17页
  1.5.4 共代谢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第17-19页
 1.6 氯代芳香化合物在共代谢中的脱氯机理第19-21页
  1.6.1 好氧生物降解的脱氯机理第19-20页
  1.6.2 厌氧生物降解的脱氯机理第20页
  1.6.3 有机物降解途径的量子理论解释第20-21页
 1.7 生物降解动力学方程第21-28页
  1.7.1 经验模式第22页
  1.7.2 基本模式第22-27页
  1.7.3 其它共代谢动力学方程第27-28页
 1.8 氯酚降解的研究进展第28-29页
 1.9 课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9-30页
第2章 苯酚降解菌 PH1的分离及分类鉴定第30-37页
 2.1 材料第30页
  2.1.1 试剂及仪器第30页
  2.1.2 培养基第30页
 2.2 方法第30-31页
  2.2.1 菌种的富集培养第30-31页
  2.2.2 菌种的分离纯化第31页
  2.2.3 菌种的扩大培养第31页
  2.2.4 菌液的制备第31页
 2.3 经细菌降解后苯酚含量的测定第31-32页
  2.3.1 试剂及仪器第31-32页
  2.3.2 测定方法第32页
 2.4 菌种对苯酚的降解情况第32-34页
 2.5 菌种的鉴定第34页
  2.5.1 常规生理生化指标第34页
  2.5.2 菌种鉴定结果第34页
 2.6 结果与讨论第34-37页
  2.6.1 细菌驯化的微生物基础第34-35页
  2.6.2 细菌驯化的生物学原理第35-37页
第3章 样品预处理第37-42页
 3.1 样品预处理的种类第37页
 3.2 预处理方式的选择第37-38页
 3.3 固相萃取预处理水样第38-41页
  3.3.1 固相萃取的填料第38-39页
  3.3.2 影响固相萃取4-氯酚的因素第39-40页
  3.3.3 试剂与材料第40页
  3.3.4 固相萃取法预处理实验样品的步骤第40-41页
 3.4 固相萃取柱的回收率第41-42页
第4章 4-氯酚共代谢试验研究第42-61页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42页
  4.1.1 溶剂的制备第42页
  4.1.2 仪器及材料第42页
 4.2 试验条件第42-43页
  4.2.1 仪器检测条件第42页
  4.2.2 摇瓶优化条件的确定第42-43页
 4.3 微生物共代谢降解实验步骤第43页
 4.4 样品检测原理及方法第43-44页
 4.5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44-45页
 4.6 结果与分析第45-59页
  4.6.1 以4-氯酚作为唯一碳源的生物降解试验第45-47页
  4.6.2 不同生长基质对共代谢4-氯酚的影响第47-50页
  4.6.3 菌液初始浓度对4-氯酚降解的影响第50-53页
  4.6.4 生长基质和非生长基质投加比例的影响第53-54页
  4.6.5 混合生长基质对共代谢4-氯酚的影响第54-57页
  4.6.6 不同初始4-氯酚浓度的影响第57-59页
 4.7 讨论第59-61页
第5章 4-氯酚降解途径的研究第61-69页
 5.1 试剂及菌种第62页
 5.2 仪器第62页
 5.3 检测条件第62-63页
 5.4 一些酚类化合物的理化特性第63页
 5.5 实验样品及其预处理第63-64页
 5.6 代谢中间产物的 GC-MS分析第64-68页
 5.7 讨论第68-69页
结论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致谢第75-76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所有权保留公示制度设计
下一篇: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二语习得中输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