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性声明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3页 |
·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10-11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技术背景 | 第13-30页 |
·嵌入式Internet技术综述 | 第13-15页 |
·嵌入式系统综述 | 第15-20页 |
·嵌入式系统概述 | 第15页 |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 第15-16页 |
·嵌入式系统硬件部分 | 第16-18页 |
·嵌入式系统软件部分 | 第18-20页 |
·嵌入式操作系统综述 | 第20-23页 |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特点 | 第20-21页 |
·嵌入式Linux | 第21-23页 |
·ARM Linux | 第23页 |
·ARM Linux设备驱动程序 | 第23-27页 |
·设备驱动程序的概念 | 第23页 |
·ARM Linux下的驱动程序 | 第23-24页 |
·ARM Linux驱动程序的分类 | 第24页 |
·ARM Linux下驱动程序的特点 | 第24-25页 |
·ARM Linux系统设备驱动程序的基本方法和数据结构 | 第25-27页 |
·硬件环境 | 第27-30页 |
第三章 NIC结构与功能 | 第30-38页 |
·NIC简介 | 第30-31页 |
·NIC的结构和功能 | 第31-33页 |
·NIC内部功能模块 | 第31-32页 |
·NIC的功能描述 | 第32-33页 |
·以太网帧结构 | 第33-35页 |
·帧的发送与接收 | 第35-38页 |
·帧的接收 | 第36-37页 |
·帧的发送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网络包接收过程的分析与改进 | 第38-52页 |
·网络包接收模型分析 | 第38-42页 |
·引言 | 第38页 |
·网络包接收拥塞现象 | 第38-39页 |
·网络包接收模型 | 第39-42页 |
·三种改进方法 | 第42-52页 |
·ARM Linux下网络数据包的处理机制 | 第42-43页 |
·网卡中断处理程序(ISR) | 第43-44页 |
·关中断的方法 | 第44-46页 |
·批中断的方法 | 第46-47页 |
·轮询机制的方法 | 第47-52页 |
第五章 测试与评价 | 第52-60页 |
·测试方案 | 第52页 |
·测试结果 | 第52-57页 |
·分析结论 | 第57-6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科研经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