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大尺度城市广场向“日常生活空间”转变的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4页
目录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论文研究背景第8-11页
     ·对已往城市广场空间非日常生活性的反思第8-10页
     ·广场功能的转变第10-11页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第12-14页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12页
     ·论文结构第12-14页
第二章 大尺度城市广场的产生和问题第14-38页
   ·城市广场发展的背景简述第14-19页
     ·城市广场的定义第14-16页
     ·广场的产生第16-17页
     ·现代广场的产生和发展第17-19页
   ·大尺度城市广场的产生第19-30页
     ·大尺度广场形成的诸因素第19-22页
     ·当代中国背景下的广场第22-26页
     ·广场尺度大小的界定第26-29页
     ·中国城市大尺度广场的成因分析第29-30页
   ·大尺度城市广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30-35页
     ·不利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保育第30-31页
     ·不能满足市民逐渐强化的内向型生活体验第31-32页
     ·不再担当重要的信息媒介角色第32-33页
     ·地域文化历史归属感缺失第33-35页
   ·小结第35-38页
第三章 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系统及其特征第38-54页
   ·日常生活的定义第38-42页
   ·日常生活中的日常生活空间第42-44页
   ·日常生活空间的相关理论第44-49页
     ·建筑现象学第45页
     ·场所理论第45-47页
     ·模式语言第47页
     ·环境——行为学第47-49页
   ·日常生活空间的特征第49-52页
     ·日常生活空间与日常消费活动主体——人的关系第49-50页
     ·日常生活空间与日常交往活动的关系第50-51页
     ·日常生活空间是日常观念活动的物质载体第51-52页
   ·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大尺度城市广场日常生活空间化的塑造第54-70页
   ·大尺度城市广场向“日常生活空间”转变的原则第54-60页
     ·日常生活方式决定日常生活空间的原则第54-55页
     ·日常空间划分的尺寸和作用的原则第55-56页
     ·建立以休闲为主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开放空间体系的原则第56-59页
     ·文化历史归属感的表征和制造的原则第59-60页
   ·大尺度城市广场向“日常生活空间”转变的具体研究内容第60-69页
     ·使用和活动第60-62页
     ·边界的过渡第62-64页
     ·亚空间第64-65页
     ·环境休息设施第65-67页
     ·种植第67-68页
     ·公共艺术第68-69页
   ·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大尺度城市广场的日常生活空间化实例研究第70-82页
   ·新华广场改造工程的背景第70-72页
   ·新华广场改造前存在的问题第72-74页
     ·环境单调感第72-73页
     ·缺乏亲切感第73页
     ·广场功能单一第73-74页
     ·文化历史归属感、认同感的缺乏第74页
   ·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和处理方法第74-81页
     ·功能空间的重新组合第74-76页
     ·空间尺度的多层次性第76-78页
     ·材料质地的选择第78页
     ·文化历史特征的表述第78-81页
   ·小结第81-82页
结束语第82-84页
 论文的阶段性成果第82-83页
 有待继续深入探索的方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图片目录第88-90页
致谢第90-92页
个人简历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系统集成业的营销管理
下一篇:对中国企业制度演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