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5页 |
1.1 引言 | 第6-7页 |
1.2 电力负荷建模的重要意义 | 第7-10页 |
1.2.1 负荷模型对电压稳定的影响 | 第7-8页 |
1.2.2 负荷模型对暂态稳定计算的影响 | 第8-9页 |
1.2.3 负荷模型对潮流计算的影响 | 第9-10页 |
1.2.4 负荷模型对小信号动态稳定的影响 | 第10页 |
1.3 负荷建模的发展和现状 | 第10-13页 |
1.3.1 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的发展过程 | 第10-11页 |
1.3.2 负荷建模的两条途径 | 第11-13页 |
1.4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在非线性系统建模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1.5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电力负荷建模的理论基础 | 第15-25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电力负荷模型结构的选择 | 第15-21页 |
2.2.1 静态负荷模型 | 第16-17页 |
2.2.2 动态负荷模型 | 第17-21页 |
2.3 电力负荷模型参数的辨识 | 第21-25页 |
2.3.1 神经网络 BP算法及其改进算法 | 第21-25页 |
第三章 负荷模型的分类与综合-统计综合法与总体测辩法的结合 | 第25-42页 |
3.1 引言 | 第25-26页 |
3.2 负荷模型的分类与综合 | 第26-28页 |
3.3 负荷模型的分类 | 第28-30页 |
3.3.1 模式识别的基本概念 | 第28-30页 |
3.3.2 基于模式识别的负荷模型分类方法 | 第30页 |
3.4 负荷模型的综合 | 第30-32页 |
3.5 仿真算例 | 第32-41页 |
3.6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功率耦合负荷模型-机理式模型与非机理模型的结合 | 第42-54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无功负荷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42-45页 |
4.3 功率耦合负荷模型 | 第45-47页 |
4.4 算例 | 第47-50页 |
4.5 小结 | 第50-5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论文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1-6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