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再生纤维素针织品的热湿舒适性能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页 |
| §1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研究与发展 | 第11-14页 |
|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兴起与发展 | 第11-13页 |
|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开发现状 | 第13-14页 |
| §2 热湿舒适性的研究与发展 | 第14-18页 |
| ·舒适性概述 | 第14-15页 |
| ·热湿舒适性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及意义 | 第18-21页 |
| ·本课题的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服装热湿传递理论 | 第21-39页 |
| §1 人体的热湿生理 | 第21-22页 |
| ·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 第21页 |
| ·出汗生理 | 第21-22页 |
| §2 服装(织物)的热传递性能 | 第22-28页 |
| ·服装对热交换的影响 | 第22-25页 |
| ·服装的传热原理 | 第25-26页 |
| ·服装的隔热值 | 第26页 |
| ·服装内外空气层的隔热性能 | 第26-28页 |
| §3 服装(织物)的湿传递性能 | 第28-36页 |
| ·服装透湿过程 | 第28-30页 |
| ·湿传递理论 | 第30-32页 |
| ·服装的透湿性能指标 | 第32-33页 |
| ·纤维材料的润湿性能 | 第33-35页 |
| ·织物的芯吸效应 | 第35-36页 |
| §4 针织内衣的舒适性要求 | 第36-39页 |
| ·针织物的特性 | 第36-37页 |
| ·内衣舒适性要求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 第39-45页 |
| §1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生产工艺 | 第39-40页 |
| ·传统工艺 | 第39页 |
| ·NMMO工艺 | 第39-40页 |
| §2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结构 | 第40-43页 |
| ·内部结构 | 第40页 |
| ·形态结构 | 第40-43页 |
| §3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性能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再生纤维素纤维针织品传热性能的测试分析 | 第45-53页 |
| §1 试验样品 | 第45-46页 |
| §2 织物导热性能 | 第46-48页 |
|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46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 §3 织物保暖性 | 第48-50页 |
|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48-49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0页 |
| §4 织物的接触冷暖感 | 第50-52页 |
|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50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 §5 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再生纤维素纤维针织品湿传递性能的测试分析 | 第53-64页 |
| §1 试验样品 | 第53页 |
| §2 透气性实验 | 第53-55页 |
|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53-54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55页 |
| §3 织物透湿性 | 第55-59页 |
|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55-57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 §4 织物的输水性能 | 第59-61页 |
|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59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61页 |
| §5 织物润湿性能 | 第61-62页 |
|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61-62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2页 |
| §6 小结 | 第62-64页 |
| 第六章 热湿舒适性能的聚类分析 | 第64-72页 |
| §1 灰色聚类分析方法概述 | 第64-65页 |
| §2 灰色聚类过程 | 第65-66页 |
| §3 灰色聚类计算 | 第66-70页 |
| ·高温环境下内衣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评价 | 第66-69页 |
| ·低温环境下内衣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评价 | 第69-70页 |
| §4 小结 | 第70-72页 |
| 结论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78页 |
|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