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0页 |
临床研究 | 第10-23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0-14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0页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0-12页 |
(三) 一般资料 | 第12-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 治疗方法 | 第14页 |
(二) 观察方法与指标 | 第14-15页 |
(三)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5-16页 |
(四) 统计学处理 | 第16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16-23页 |
(一) 治疗组治疗前与健康组内分泌性激素的比较 | 第16页 |
(二)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的比较 | 第16-17页 |
(三) 治疗组治疗后与健康组血清性激素的比较 | 第17页 |
(四)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的比较 | 第17页 |
(五) 临床总有效率 | 第17-18页 |
(六) 治疗组治疗前后HAMD 评分比较 | 第18-19页 |
(七) 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HAMD 和SDS 量表评分比较 | 第19页 |
(八) 治疗组治疗前后HAMD 量表4 因子比较 | 第19-20页 |
(九) HAMD 评分与治疗前E_2、P、PRL 值的相关关系 | 第20-23页 |
实验研究 | 第23-27页 |
一、材料和方法 | 第23页 |
(一)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二) 中药处方与制备 | 第23页 |
(三)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3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一) 分组 | 第23页 |
(二) 造模 | 第23页 |
(三) 给药方法 | 第23-24页 |
(四) 观察指标和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五)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25-27页 |
(一) 各组大鼠Open-Field 评分以及糖水消耗量的比较 | 第25页 |
(二) 各组大鼠血清E_2、P、PRL 含量的比较 | 第25-26页 |
(三) 各组大鼠脑皮层单胺类神经递质5—HT、DA 的变化 | 第26-27页 |
讨论 | 第27-41页 |
一、祖国医学对女性抑郁症的认识 | 第27-29页 |
(一) 历代文献中有关本病临床特点的记载 | 第27-28页 |
(二) 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的认识 | 第28-29页 |
二、女性抑郁症的主要病理特点 | 第29-31页 |
(一) 女性抑郁症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因素和脏气虚弱 | 第29页 |
(二) 女性抑郁症的病理变化主要在肝,与心脑肾亦密切相关 | 第29-30页 |
(三) 肝郁肾虚,心神不安是女性抑郁症的主要病理特点 | 第30-31页 |
(四) 疏肝解郁,益肾宁神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 | 第31页 |
三、现代医学神经生殖内分泌与女性抑郁症的关系 | 第31-33页 |
(一) 5 -羟色胺(5-HT)与去甲肾上腺素(NE) | 第31-32页 |
(二)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轴)的功能改变 | 第32页 |
(三) 生殖内分泌 | 第32-33页 |
四、本研究女性抑郁症与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的关系讨论 | 第33-36页 |
(一) 雌激素 | 第33-34页 |
(二) 孕激素 | 第34-35页 |
(三) 催乳素 | 第35-36页 |
五、疏肝益肾之妇人解郁方的疗效分析 | 第36-41页 |
(一) 方药组成 | 第36页 |
(二) 疗效 | 第36-37页 |
(三)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四) 方义剖析 | 第38-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综述 | 第47-59页 |
附录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详细摘要 | 第66-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