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传统住宅(民居)论文

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

1 绪论第1-24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7页
     ·生态建筑观——发展的必然第13-14页
     ·现代居住建筑——双重危机下的困惑第14-15页
     ·适宜技术——我国现时的合理技术平台第15-16页
     ·基于民居建筑之上的可持续发展和技术第16-17页
   ·国外研究和实践的启迪与借鉴第17-21页
     ·国外的研究现状和成果第17-20页
     ·研究思路的启示与借鉴第20-21页
   ·国内传统民居研究概况第21-22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第22-24页
2 民居的建筑形态与生态建筑经验第24-44页
   ·概述第24页
   ·传统民居的自然生态观第24-26页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第24-25页
     ·“师法自然”的营建思想第25页
     ·“中庸适度”的发展目标第25-26页
   ·自然源起的民居建筑形态第26-31页
     ·建筑形态的自然影响因素第27-28页
     ·生态特性的物质载体第28-29页
     ·民居建筑形态的构成第29-31页
   ·形态产生和传承的“经验”特征第31-35页
     ·“经验积累”的产生和完善过程第31-33页
     ·“经验为本”的传承方式第33-34页
     ·作为生态建筑经验的建筑形态第34-35页
   ·民居生态建筑经验的范畴第35-42页
     ·气候的适应性第35-37页
     ·地形地貌的适应第37-39页
     ·建筑材料与构造的良好环境性能第39-40页
     ·健康、舒适的室内热湿环境第40-42页
   ·生态建筑经验的延续第42-43页
     ·经验转化的迫切需要第42-43页
     ·经验延续的关键与方法第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3 传统民居的“气候调节技术原型”分类第44-70页
   ·概述第44-45页
   ·类型学方法的启示第45-53页
     ·建筑类型学简介第45-47页
     ·类型学的形态设计方法第47-50页
     ·以原型从事建构的传统民居建筑第50-52页
     ·原型对于传统民居研究的意义第52-53页
   ·传统民居的气候调节技术原型第53-61页
     ·我国建筑气候热工分区及设计要求第54-55页
     ·由传统民居的两个雏型想到的第55-59页
     ·气候调节技术原型第59-61页
   ·类型转换与传统民居主要建筑模式第61-69页
     ·类型转换与传统民居的发展演变第61页
     ·自然环境和文化变迁交互作用对类型转换的影响第61-63页
     ·北方的民族文化区域与相应的建筑模式第63-64页
     ·南方地区的文化变迁与主要建筑模式第64-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4 围隔型民居的生态建筑模式语言第70-144页
   ·概述第70-71页
   ·合院模式第71-91页
     ·合院建筑的历史演进第71-74页
     ·分布与类型第74-75页
     ·北京四合院形成的自然条件第75-76页
     ·北京四合院的建构研究第76-80页
     ·北京四合院空间形态的生态特性分析第80-83页
     ·北京四合院构筑形态的生态特性分析第83-89页
     ·合院模式的生态建筑模式语言第89-91页
   ·窑居模式第91-107页
     ·历史背景第91-92页
     ·形成的特殊自然条件第92页
     ·窑居的分布与类型第92-96页
     ·窑居建筑的构造体系第96-98页
     ·黄土高原窑居空间形态的生态特性分析第98-101页
     ·黄土高原窑居构筑形态的生态特性分析第101-105页
     ·窑居模式的生态建筑模式语言第105-107页
   ·邛笼模式第107-127页
     ·邛笼的由来第107-108页
     ·形成的自然条件第108页
     ·分布与类型第108-110页
     ·邛笼的构造方法——以碉房为例第110-112页
     ·邛笼民居空间形态的生态特性分析第112-118页
     ·邛笼民居构筑形态的生态特性分析第118-123页
     ·邛笼模式的生态建筑模式语言第123-127页
   ·高台模式第127-142页
     ·高台模式的社会文化背景第127页
     ·形成的自然条件第127-128页
     ·分布和类型第128-130页
     ·高台模式的建构研究第130-133页
     ·高台民居空间形态的生态特性分析第133-137页
     ·高台民居构筑形态的生态特性分析第137-139页
     ·高台模式的生态建筑模式语言第139-142页
   ·本章小结第142-144页
5 庇敞型民居的生态建筑模式语言第144-200页
   ·概述第144页
   ·厅井模式第144-177页
     ·概述第144-145页
     ·徽州民居第145-160页
       ·形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第145-146页
       ·布局方式和主要特征第146-149页
       ·建构技术第149-154页
       ·徽州民居空间形态的生态特性分析第154-158页
       ·徽州民居构筑形态的生态特性分析第158-160页
     ·泉州手巾寮民居第160-174页
       ·手巾寮的历史沿革第160-162页
       ·形成的自然条件第162-164页
       ·平面布局方式第164-168页
       ·手巾寮空间形态的生态特性分析第168-171页
       ·手巾寮构筑形态的生态特性分析第171-174页
     ·厅井模式的生态建筑模式语言第174-177页
   ·干栏模式第177-199页
     ·干栏建筑的历史第178-179页
     ·分布与类型第179-182页
     ·傣族干栏形成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第182-183页
     ·傣族干栏民居的建构研究第183-187页
     ·傣族干栏民居空间形态的生态特性分析第187-193页
     ·傣族干栏民居构筑形态的生态特性分析第193-197页
     ·干栏模式的生态建筑模式语言第197-199页
   ·本章小结第199-200页
6 案例研究——生态建筑模式语言与传统民居的绿色再生第200-213页
   ·概述第200页
   ·窑居模式的生态建筑模式语言与基本特征第200-202页
     ·传统窑居建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征第200-201页
     ·传统窑居建筑发展的困境第201-202页
   ·延安新型窑居建筑的设计与实践第202-208页
     ·示范点的自然环境第203-204页
     ·延安窑居建筑室内外环境现状第204-205页
     ·新型窑居建筑的绿色再生设计与实践第205-208页
   ·新型窑居建筑现场测试评价研究第208-212页
     ·新旧窑居室内环境品质的客观调查第209-210页
     ·新旧窑居室内环境品质的主观调查第210-211页
     ·调查结果分析第211-212页
   ·本章小结第212-213页
7 结论第213-217页
   ·本文的研究结论第213-216页
   ·本课题的前瞻第216-217页
致谢第217-218页
参考文献第218-226页
图片来源索引第226-229页
附录: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论文和主要研究工作第229-230页

论文共2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Internet的视频编码技术研究
下一篇:全向宽带天线及天线罩电磁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