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7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35页 |
| ·紫色土丘陵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 ·土壤养分流失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20-26页 |
| ·土壤及养分流失模型研究 | 第26-35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 第二章 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37-48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7-39页 |
| ·区域自然条件特征 | 第37-38页 |
| ·流域概况 | 第38-39页 |
| ·研究方法 | 第39-48页 |
| ·降雨、径流监测装置及方法 | 第39-43页 |
| ·土壤、植被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 第43-45页 |
| ·次降雨侵蚀力因子值及输沙模数的计算 | 第45-46页 |
| ·次降雨养分流失模数及养分溶出率计算 | 第46-48页 |
| 第三章 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养分和颗粒组成特征与土地利用变化 | 第48-66页 |
| ·流域表层土壤颗粒组成与养分含量特征 | 第48-52页 |
| ·流域表层土壤颗粒组成与养分含量的变异性 | 第52-54页 |
| ·流域表层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异性 | 第52-53页 |
| ·流域表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异性 | 第53-54页 |
| ·流域剖面土壤颗粒组成与养分特征 | 第54-60页 |
| ·剖面采集点土壤基本状况 | 第55页 |
| ·流域剖面土壤颗粒组成与养分特征 | 第55-60页 |
|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植被、土壤特性的影响 | 第60-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四章 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降雨径流特征 | 第66-85页 |
| ·降雨特征 | 第66-70页 |
| ·降雨量特征 | 第66-67页 |
| ·雨型特征 | 第67-70页 |
| ·径流产生机制 | 第70-76页 |
| ·地表径流特征 | 第71-74页 |
| ·地下径流 | 第74-76页 |
| ·降雨径流关系 | 第76-78页 |
| ·径流系数 | 第76-77页 |
| ·降雨-径流关系 | 第77-78页 |
| ·典型降雨、径流过程及采样点分布特征 | 第78-84页 |
| ·典型降雨及径流过程 | 第78-81页 |
| ·典型降雨径流过程采样点分布特征 | 第81-84页 |
| ·小结 | 第84-85页 |
| 第五章 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流失特征 | 第85-98页 |
| ·次降雨小流域出口处径流含沙量过程 | 第85-90页 |
| ·次降雨径流含沙量与流量之间的关系 | 第90-94页 |
| ·次降雨径流输沙模数特征 | 第94-95页 |
| ·输沙模数及平均含沙量与流域降雨、径流和植被因子的关系 | 第95-96页 |
| ·小结 | 第96-98页 |
| 第六章 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硝态氮流失特征 | 第98-111页 |
| ·次降雨小流域土壤硝态氮流失过程 | 第98-103页 |
| ·土壤硝态氮流失浓度与流量之间的关系 | 第103-107页 |
| ·次降雨土壤硝态氮溶出率及流失模数特征 | 第107-108页 |
| ·次降雨土壤硝态氮流失与降雨、径流、土壤和植被因子的关系 | 第108-109页 |
| ·小结 | 第109-111页 |
| 第七章 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铵态氮流失特征 | 第111-123页 |
| ·次降雨小流域土壤铵态氮流失过程 | 第111-115页 |
| ·铵态氮流失浓度与流量和含沙量之间的关系 | 第115-117页 |
| ·次降雨土壤铵态氮溶出率及流失模数特征 | 第117-118页 |
| ·次降雨铵态氮流失与降雨、径流、土壤和植被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118-120页 |
| ·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流失浓度之间的关系 | 第120-121页 |
| ·小结 | 第121-123页 |
| 第八章 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水溶性磷流失特征 | 第123-133页 |
| ·次降雨小流域土壤水溶性磷流失过程 | 第123-127页 |
| ·水溶性磷流失浓度与流量和含沙量之间的关系 | 第127-128页 |
| ·次降雨土壤水溶性磷溶出率及流失模数特征 | 第128-130页 |
| ·次降雨土壤水溶性磷流失与降雨、径流、土壤和植被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130页 |
| ·土壤氮、磷平均流失浓度比较 | 第130-131页 |
| ·小结 | 第131-133页 |
| 第九章 结论 | 第133-135页 |
| 致谢 | 第135-1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6-149页 |
| 附录1 作者简介 | 第149-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