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2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3 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 第12-23页 |
1.3.1 田间水量平衡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作物需水量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3 作物产量与水分的关系 | 第18-20页 |
1.3.4 地下水预测的研究状况 | 第20-23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线 | 第23-26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2 灌区概况 | 第26-40页 |
2.1 作物种植概况 | 第26-30页 |
2.1.1 作物种植面积 | 第26-27页 |
2.1.2 作物种植结构 | 第27页 |
2.1.3 作物产量发展 | 第27-30页 |
2.2 自然条件 | 第30-36页 |
2.1.1 气象条件 | 第30-33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33-35页 |
2.1.3 土壤植被 | 第35-36页 |
2.3 水源概况 | 第36-40页 |
2.3.1 洛河河水 | 第36-38页 |
2.3.2 地下水 | 第38-40页 |
3 作物需水量与需水规律 | 第40-56页 |
3.1 作物需水的影响因素 | 第40-42页 |
3.1.1 气象因素 | 第40-41页 |
3.1.2 作物因素 | 第41页 |
3.1.3 土壤因素 | 第41-42页 |
3.2 作物需水量的计算 | 第42-49页 |
3.2.1 作物潜在需水量计算原理 | 第42-46页 |
3.2.2 作物潜在需水量的计算 | 第46-48页 |
3.2.3 作物系数 | 第48-49页 |
3.3 灌区主要作物需水量与需水规律 | 第49-56页 |
3.3.1 典型年的选取 | 第49-51页 |
3.3.2 主要作物需水量及其观律 | 第51-56页 |
4 作物需水量的预测 | 第56-73页 |
4.1 灰色系统模型 | 第56-60页 |
4.1.1 灰色理论的 GM模型的机理和特点 | 第56页 |
4.1.2 GM(1,1)模型建模步骤 | 第56-58页 |
4.1.3 模型精度的检验与修正 | 第58-59页 |
4.1.4 残差 GM(1,1)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4.2 作物需水量直接预测模型 | 第60-65页 |
4.2.1 建立作物潜在需水量ET_0灰色预测模型的可能性分析 | 第60-61页 |
4.2.2 作物潜在需水量灰色预测模型 | 第61-65页 |
4.3 降雨量灰色灾变预测模型 | 第65-71页 |
4.3.1 灰色灾变预测模型的原理 | 第65-66页 |
4.3.2 降雨量灰色灾变预测模型 | 第66-70页 |
4.3.3 作物潜在需水量预测值 | 第70-71页 |
4.4 作物需水量预测值 | 第71-73页 |
4.4.1 两种模型预测结果比较 | 第71页 |
4.4.2 作物需水量的预测值 | 第71-73页 |
5 灌区作物生产和灌溉用水发展 | 第73-83页 |
5.1 灌区历年作物生产发展 | 第73-75页 |
5.1.1 灌区历年作物种植面积 | 第73-75页 |
5.1.2 灌区作物生产发展规划 | 第75页 |
5.2 灌区灌溉用水发展趋势 | 第75-83页 |
5.2.1 灌区渠首引水量发展趋势 | 第77-83页 |
6 灌区作物生产发展对地下水的影响 | 第83-102页 |
6.1 作物耗水量的确定 | 第83-87页 |
6.1.1 农田水量平衡 | 第83-85页 |
6.1.2 作物水分盈亏量的计算 | 第85-87页 |
6.1.3 渠首引水有效利用量 | 第87页 |
6.2 作物生产发展对地下水水量的影响 | 第87-92页 |
6.2.1 作物消耗地下水量的计算公式 | 第87-89页 |
6.2.2 作物生产对地下水的消耗量 | 第89-92页 |
6.3 作物生产发展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 | 第92-100页 |
6.3.1 灌区历年地下水水位 | 第92-94页 |
6.3.2 灌区地下水水位与累积消耗量的关系 | 第94-98页 |
6.3.3 灌区地下水水位的预测值 | 第98-100页 |
6.4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地下水负源的可扮续利用 | 第100-102页 |
7 结语 | 第102-104页 |
7.1 结论 | 第102-103页 |
7.2 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3页 |
附录 | 第11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