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 | 第1-29页 |
| 第一章 枯草杆菌表达系统研究进展 | 第11-24页 |
| 1 启动子系统 | 第11-17页 |
| ·sigma(σ)因子 | 第11-13页 |
| ·启动子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2 蛋白分泌系统 | 第17-21页 |
| ·信号肽 | 第18-19页 |
| ·Sec途径蛋白质分泌机制 | 第19-21页 |
| ·Tat装置 | 第21页 |
| ·影响分泌调控和异源蛋白分泌的因素 | 第21页 |
| 3 载体系统 | 第21-23页 |
| ·质粒系统 | 第22页 |
| ·质粒复制模式和稳定性 | 第22页 |
| ·染色体整合系统 | 第22-23页 |
| ·整合系统的应用 | 第23页 |
| 4 小结和展望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生物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 1 生物素的生理功能 | 第24页 |
| 2 生物素操纵元结构和调控基因 | 第24-26页 |
| 3 生物素的生物合成 | 第26-27页 |
| 4 生物素合成酶(BioB)在生物素生化合成中的作用 | 第27页 |
| 5 小节和展望 | 第27-29页 |
| 试验部分 | 第29-58页 |
| 第三章 启动子克隆和筛选 | 第29-47页 |
| 第一节 蜡样芽孢杆菌启动子片段克隆和转录活性分析 | 第3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5页 |
| ·材料 | 第30-31页 |
| ·方法 | 第31-35页 |
| 2 结果 | 第35-37页 |
| ·PCR结果 | 第35页 |
| ·穿梭载体pEB鉴定 | 第35页 |
| ·启动功能序列探测载体鉴定 | 第35-36页 |
| ·启动子片段随机克隆的鉴定 | 第36页 |
| ·启动子转录活性检测 | 第36页 |
| ·葡萄糖抑制作用 | 第36-37页 |
| ·DNA测序 | 第37页 |
| 3 讨论 | 第37-40页 |
| ·启动功能序列探测载体 | 第37页 |
| ·启动子片段随机克隆 | 第37-40页 |
| 第二节 枯草杆菌启动子P43和Pamy克隆及转录活性分析 | 第40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0-42页 |
| ·材料 | 第40-41页 |
| ·方法 | 第41-42页 |
| 2 结果 | 第42-44页 |
| ·PCR扩增 | 第42-43页 |
| ·克隆筛选 | 第43页 |
| ·转录功能检测 | 第43-44页 |
| 3 讨论 | 第44-47页 |
| ·P43启动子转录活性分析 | 第44-45页 |
| ·Pamy转录活性分析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YG43构建及在枯草杆菌中的分泌功能检测 | 第47-5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 ·材料 | 第47-48页 |
| ·方法 | 第48-49页 |
| 2 结果 | 第49-50页 |
| ·PCR结果 | 第49页 |
| ·载体鉴定 | 第49-50页 |
| ·碱性纤维素酶的分泌表达 | 第50页 |
| 3 讨论 | 第50-53页 |
| ·穿梭表达载体pYG43的构建 | 第50-51页 |
| ·碱性纤维素酶信号肽序列分析 | 第51页 |
| ·碱性纤维素酶分泌表达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载体pYG43在枯草杆菌生物素合成酶基因表达中的初步应用 | 第53-58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3-54页 |
| ·材料 | 第53页 |
| ·方法 | 第53-54页 |
| 2 结果 | 第54-55页 |
| ·载体鉴定 | 第54-55页 |
| ·生物素合成量检测 | 第55页 |
| 3 讨论 | 第55-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 附录一 主要试剂和溶液配制 | 第67-68页 |
| 附录二 分子生物学常规操作方法 | 第68-73页 |
| 附录三 蛋白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73-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