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9页 | 
| 第一部分 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  一、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 第9页 | 
|  二、国内研究状况综述 | 第9-10页 | 
|  三、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0页 | 
|  四、本文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 | 第10-11页 | 
|   (一) 本文研究的重点 | 第10-11页 | 
|   (二)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页 | 
| 第二部分 污点证人制度概述 | 第11-23页 | 
|  一、污点证人的概念及特征辨析 | 第11-15页 | 
|  二、污点证人豁免制度 | 第15-22页 | 
|   (一) 污点证人豁免制度概述及特征 | 第15-18页 | 
|   (二) 与辩诉交易制度的区别 | 第18-19页 | 
|   (三) 与证人特免权制度的区别 | 第19-21页 | 
|   (四) 与被追诉者立功减免刑罚制度的区别 | 第21-22页 | 
|  三、污点证人豁免的产生的法律基础 | 第22-23页 | 
| 第三部分 比较法视野下的污点证人豁免制度 | 第23-33页 | 
|  一、国外的污点证人豁免制度 | 第23-30页 | 
|   (一) 英国的污点证人豁免 | 第23-24页 | 
|   (二) 美国的污点证人豁免制度 | 第24-28页 | 
|   (三) 加拿大的污点证人豁免制度 | 第28-29页 | 
|   (四) 德国的污点证人豁免制度 | 第29页 | 
|   (五) 澳大利亚的污点证人豁免制度 | 第29页 | 
|   (六) 新西兰的污点证人豁免制度 | 第29-30页 | 
|   (七) 印度的污点证人豁免制度 | 第30页 | 
|  二、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证人豁免制度 | 第30-32页 | 
|  三、我国目前关于这一制度的状况 | 第32-33页 | 
| 第四部分 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的经济分析 | 第33-41页 | 
|  一、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的经济原理 | 第33-36页 | 
|   (一) 污点证人豁免制度产生和存续的基本动因——替代效应理论 | 第33-34页 | 
|   (二) 污点证人豁免制度运作中法益最大化的追寻——博弈原理 | 第34-36页 | 
|  二、污点证人豁免制度中豁免模式的选择 | 第36-40页 | 
|   (一) 污点证人豁免制度中豁免模式的博弈分析 | 第36-39页 | 
|   (二) 对污点证人豁免制度中三种豁免模式的权衡 | 第39-40页 | 
|  三、结论 | 第40-41页 | 
| 第五部分 污点证人豁免制度在中国 | 第41-52页 | 
|  一、在中国建立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的价值 | 第41-42页 | 
|   (一) 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的公正价值 | 第41-42页 | 
|   (二) 污点证人豁免制度效率价值 | 第42页 | 
|   (三) 污点证人豁免制度对人权的保障 | 第42页 | 
|  二、中国目前的法环境对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的排异 | 第42-44页 | 
|   (一) 我国传统的诉讼理念对这一制度缺乏共同认同感 | 第43页 | 
|   (二) 配套制度的缺位,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缺乏理性的支撑 | 第43-44页 | 
|   (三) 污点证人豁免制度与我国目前的立法存在抵触 | 第44页 | 
|  三、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的建构 | 第44-52页 | 
|   (一) 污点证人豁免制度基本原则的确立 | 第44-46页 | 
|   (二) 污点证人豁免制度豁免模式的重构 | 第46-47页 | 
|   (三) 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47页 | 
|   (四) 污点证人豁免制度中污点证人的选任 | 第47-48页 | 
|   (五) 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的程序 | 第48-50页 | 
|   (六) 建立完善的污点证人保护制度 | 第50-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书目 | 第53-55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 声明 | 第56-57页 |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