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论 | 第12-17页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三、研究的方法与逻辑构架 | 第15-17页 |
(一)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二)本文的逻辑构架 | 第15-17页 |
第一章 从宅基地的“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 | 第17-28页 |
第一节 宅基地的概念和特征 | 第17-20页 |
一、宅基地的概念 | 第17-19页 |
二、宅基地的特征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宅基地的“两权分离” | 第20-24页 |
一、“两权分离”下的宅基地制度 | 第20-21页 |
二、“两权分离”下宅基地制度的弊端 | 第21-24页 |
第三节 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政策 | 第24-28页 |
一、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的提出及试点 | 第24-25页 |
二、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的目标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可行性 | 第28-35页 |
第一节 宅基地“三权分置”具有法理正当性 | 第28-30页 |
一、有利于实现宅基地使用权的收益权能 | 第28-29页 |
二、使宅基地使用权回归其私权属性 | 第29页 |
三、有利于土地财产权的实现 | 第29-30页 |
四、“三权分置”有利于兼顾“稳定”与“放活” | 第30页 |
第二节 宅基地“三权分置”具有法律依据 | 第30-32页 |
一、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宪法》依据 | 第30-31页 |
二、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土地管理法》依据 | 第31页 |
三、宅基地“三权分置”的《物权法》依据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宅基地“三权分置”具有现实依据 | 第32-35页 |
一、宅基地自身的社会保障作用弱化 | 第32-33页 |
二、宅基地“三权分置”具有可操作性 | 第33页 |
三、宅基地“三权分置”符合农民增加财产性收益的诉求 | 第33-34页 |
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积累了成功经验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制度意蕴 | 第35-48页 |
第一节 落实宅基地所有权 | 第35-38页 |
一、“两权分离”中宅基地所有权的功能被弱化 | 第35-36页 |
二、“三权分置”中宅基地所有权的作用分析 | 第36-37页 |
三、“三权分置”中宅基地所有权的权能分析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建构农户资格权 | 第38-42页 |
一、农户资格权的概念和性质 | 第38-39页 |
二、农户资格权的派生 | 第39-41页 |
三、农户资格权的法律建构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改造宅基地使用权 | 第42-48页 |
一、学界对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争议 | 第42-44页 |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改造 | 第44-46页 |
三、改造后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式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制度构造 | 第48-61页 |
第一节 坚持宅基地集体所有权 | 第48-50页 |
一、明确宅基地所有权的主体 | 第48-49页 |
二、赋予宅基地所有权完整权能 | 第49-50页 |
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的行使 | 第50页 |
第二节 明确农户资格权 | 第50-53页 |
一、农户资格权主体的认定 | 第50-52页 |
二、农户资格权的行使 | 第52页 |
三、农户资格权的退出和加入机制 | 第52-53页 |
第三节 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 | 第53-58页 |
一、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 | 第54页 |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规则 | 第54-55页 |
三、完善宅基地使用权的权能 | 第55-56页 |
四、构建宅基地使用权的退出和加入机制 | 第56-57页 |
五、应以登记作为权利设定、变更的要件 | 第57-58页 |
第四节 宅基地“三权分置”与现行法的衔接及外部协同 | 第58-61页 |
一、宅基地“三权分置”与现行法的衔接 | 第58-59页 |
二、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外部协同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