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2页 |
| 1.1 评价的基本概念 | 第8-9页 |
| 1.2 层次分析法 | 第9-10页 |
| 1.2.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9-10页 |
| 1.2.2 层次分析法存在的问题 | 第10页 |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0-12页 |
| 2 递阶层次结构决策指标体系构建算法 | 第12-17页 |
| 2.1 引言 | 第12页 |
| 2.2 决策问题的有向图建模 | 第12-14页 |
| 2.3 递阶层次结构决策指标体系构建算法 | 第14-15页 |
| 2.4 算例 | 第15-16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3 综合判断矩阵的几个性质 | 第17-24页 |
| 3.1 引言 | 第17页 |
| 3.2 几个定义 | 第17-20页 |
| 3.3 文献[11-14]中的问题及修正 | 第20-2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4 “妥协”与“共赢”一群组决策排序的两种方法 | 第24-35页 |
| 4.1 引言 | 第24-25页 |
| 4.2 总相容度指标 | 第25页 |
| 4.3 基于“妥协”的群组决策排序算法 | 第25-27页 |
| 4.3.1 最小总相容度群组决策排序算法 | 第25-26页 |
| 4.3.2 基于“妥协”的群组决策排序算法及收敛性证明 | 第26-27页 |
| 4.4 基于“共赢”的群组决策排序模型 | 第27-30页 |
| 4.4.1 基于“共赢”的群组决策排序模型 | 第27-28页 |
| 4.4.2 基于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非线性规划求解 | 第28-30页 |
| 4.5 相容性阈值的确定 | 第30-32页 |
| 4.6 算例 | 第32-33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5 网络层次分析法的理论、算法及应用实例 | 第35-45页 |
| 5.1 引言 | 第35页 |
| 5.2 ANP理论介绍 | 第35-38页 |
| 5.2.1 ANP结构介绍 | 第35-36页 |
| 5.2.2 ANP模型求解 | 第36-38页 |
| 5.3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ANP模型 | 第38-43页 |
| 5.3.1 研究背景介绍 | 第38页 |
| 5.3.2 区域技术创新的ANP指标体系 | 第38-40页 |
| 5.3.3 中国东西部技术创新能力比较 | 第40-43页 |
| 5.4 模型分析 | 第43-44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6 智能群组综合评价系统框架结构及软件系统 | 第45-51页 |
| 6.1 引言 | 第45页 |
| 6.2 智能群组综合评价系统(CEC)体系结构 | 第45-46页 |
| 6.3 一个例子 | 第46-50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7 结论 | 第51-53页 |
| 7.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51-52页 |
| 7.2 展望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57-58页 |